西安事变
拼音xī ān shì biàn
注音ㄒㄧ ㄢ ㄕㄧˋ ㄅㄧ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 西安事变 Xī’ān Shìbiàn
[Xi'an Incident] 亦称“双十二事变”。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为逼蒋联共抗日而拘捕蒋介石,实行的一次“兵谏”
英文翻译
1.the Xi'an Incident (which occurred in Xi'an on December 12, 1936, when Zhang Xueliang and Yang Hucheng, the Kuomintang generals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olicy of an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imprisoned Chiang Kai-shek and demanded that he cease the civil war and unite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to fight the Japanese invaders)
详细解释
亦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红军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要求蒋联共抗日。同年12月4日,蒋到西安督战。张、杨在向蒋屡次进谏无效后决定“兵谏”,于12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等八项主张。16日,中国共产党应张、杨电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到西安调停,争取蒋介石抗日。经过周恩来等多方面的耐心工作,迫使蒋于24日接受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25日,蒋在张学良陪同下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全国抗日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基本含义
- 指突发的重大事件或变故。
详细解释
- 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中国国共两党为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在陕西省西安市发生的一场政治事件。当时,国共两党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将蒋介石软禁在西安,并迫使其同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这一事件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也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开始。
使用场景
- 西安事变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突发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政治或历史事件。
故事起源
- 西安事变的起源是中国国共两党为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通过软禁蒋介石并迫使其同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西安事变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这次地震真是一场西安事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 这次公司的重组就像一场西安事变,让很多员工感到不安。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西安事变”与中国历史中其他重大事件联系起来,比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等,形成一个联想链,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关于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了解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次考试的难度真是一场西安事变,我完全没有准备好。2. 初中生:这次学校的改革就像一场西安事变,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 高中生:这次学校的校规修改真是一场西安事变,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不满。4. 大学生:这次学校的宿舍调整就像一场西安事变,让很多同学都要换宿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