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齧
拼音shù niè
注音
繁体漱嚙|漱齧
基本解释
亦作“潄嚙”。侵蚀;冲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五龙 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 湖口县 前受 大江 ,左当 彭蠡 ,波涛潄嚙,岸石峥嶸,舟不可近。”《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去岁被水漱啮,残缺过半,继復补修。”
基本含义
- 漱齧指用水漱洗,用嘴巴咬嚼,比喻反复琢磨,揣摩其中的道理或意义。
详细解释
- 漱齧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漱指用水漱洗,齧指用嘴巴咬嚼。漱齧的含义是用水漱洗或用嘴巴咬嚼,比喻反复琢磨,揣摩其中的道理或意义。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事物深入思考、研究的过程。
使用场景
- 漱齧常用于描述人们学习、研究、思考的过程。可以用来形容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反复思考、琢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也可以用来形容学者、研究者对某个问题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思考的过程。
故事起源
- 漱齧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五年》这篇古代历史文献中。文章中描述了一个叫子鱼的人,他在一次会议上听到了一位智者的言论。子鱼听完后,觉得这个言论非常有道理,但是他觉得自己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于是他就回到家里,闭门思考。他从早到晚,一直反复思考、揣摩,直到脑子里的思绪清晰明了,他才满意地说:“我已经漱齧过了。”从此以后,人们就用“漱齧”来形容反复琢磨、揣摩的过程。
成语结构
- 漱齧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漱”是动词,表示用水漱洗;“齧”是动词,表示用嘴巴咬嚼。
例句
- 1. 学习是一个漱齧的过程,只有反复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知识。2.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漱齧一番,才能找到答案。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漱齧拆分成“漱”和“齧”,然后与水漱洗和咬嚼的意象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另外,可以结合故事起源中的子鱼闭门思考的场景,想象自己也在思考、揣摩的过程中漱齧知识。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漱齧相关的成语,如“漱玉枕”,“漱石枕”,以及其他描述学习、思考过程的成语,如“苦思冥想”,“反复推敲”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前会漱齧老师上课讲的知识,这样才能考好。2. 初中生:学习数学要多做题,多思考,多漱齧,才能提高。3. 高中生: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漱齧,最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4. 大学生:在写论文之前,我会先漱齧相关的文献,为自己的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