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量
拼音yuán zǐ lià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化学名词解释:
原子量(atomic weight)某种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 kg)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由于大多数元素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位素构成的,因此原子量是按各同位素所占百分比求得的平均值。
编辑摘要
表:原子量表
原子量(atomic weight)某种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 kg)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由于大多数元素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位素构成的,因此原子量是按各同位素所占百分比求得的平均值。
由于原子质量很小,采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书写、记忆、计算和使用都不方便。因此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即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历史
原子量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来的。他说“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weight),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因此atomic weight在中文里翻译成了“原子量”。但是当时由于重量和质量(mass)是相同的概念,因此虽然实际中获得的都是原子的相对质量,但仍然称作原子量。
20世纪初,物理学家采用质谱技术测量原子质量,使用了在物理学上比较严谨的“atomic mass”的名称。但是atomic weight的用法仍然广泛使用。
计算
1803年,道尔顿用氢的原子量为1作为相对原子量的基准。
1826年,J.J.贝采利乌斯改为氧原子量的 1/100 为基准;1860年,J.-S.斯塔建议用氧原子量的 1/16 为基准,沿用了很长时间。
1929年,W.F.吉奥克和H.L.江斯登发现天然氧中存在着16O、17O、18O三种同位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完全均匀,因此用天然氧作为原子量基准就欠妥。后来物理学界改用16O的1/16 作为原子量基准,化学界还沿用原来的基准,从此原子量出现两种标度,1940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确定以1.000275作为两种标度的换算因子:物理原子量 = 1.000275 × 化学原子量。存在两种标度必然经常引起混乱。
1959年,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上,德国J.H.马陶赫建议12C=12作为原子量基准,并提交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考虑,后者于1960年接受这一建议。1961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上,正式通过这一新基准。1979年,由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原子量的定义
基本含义
- 原子量是指化学元素中一个原子的质量,通常以原子质量单位表示。
详细解释
- 原子量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一个元素中一个原子的质量。原子量是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组成,通常以原子质量单位表示。原子量的测量和计算对于化学反应、物质转化和元素周期表的研究非常重要。
使用场景
- 原子量在化学实验、化学研究以及工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它可以用于计算化学反应的摩尔比例、确定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以及预测反应的产物。在学术领域,原子量也用于研究元素的放射性衰变、同位素的分离和分析等。
故事起源
- 原子量这个词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故事起源,它是化学术语中的一个专业概念,来源于化学研究和实践。
成语结构
- 原子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没有特定的成语结构。
例句
- 1. 这个元素的原子量是多少?2. 请计算一下这个化合物的摩尔质量,需要用到原子量。3. 原子量的测量对于研究化学反应机制非常重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化学元素和原子相关的图像、实验或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记忆原子量的概念。同时,反复阅读相关的化学教材和化学实验报告也有助于加深对原子量的理解和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对原子量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相关知识。此外,了解更多关于物质的组成、性质和转化的知识也能帮助加深对原子量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学习了化学元素,知道氧的原子量是16。2. 初中生:在实验室里,我们需要测量化合物的原子量来计算反应的产物。3. 高中生:了解元素的原子量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