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纸
拼音chǔ zhǐ
注音ㄔㄨˇ ㄓ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楮皮所制之纸。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楮》﹝集解﹞引 陶弘景 曰:“南人呼穀纸亦为楮纸。”
基本含义
- 指纸张,也泛指书籍。
详细解释
- 楮纸是一种古代纸张,以楮树的皮为原料制成。在古代,楮纸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物品,因为它质地轻薄、柔软,适合书写和绘画。因此,楮纸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经常使用的纸张。
使用场景
- 楮纸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书籍、文学作品或文化珍品。也可以用于比喻一本书的价值非常高,或者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渊博。
故事起源
- 楮纸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楚茨》中,其中写道:“楮实其寿,言加其文。”意思是楮树结出果实,它的寿命增加了,文化的传承也因此得到了加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楮纸象征着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成语结构
- 楮纸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的著作堪称楮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2. 这本书是一部楮纸级别的作品,值得一读。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楮纸的发音“chǔ zhǐ”与楮纸的形状和质感联系起来,想象一张轻薄柔软的纸张,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词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有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楮纸的制作过程和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喜欢在楮纸上画画,感觉很柔软。2. 小学生:这本书是一本楮纸级别的好书,我读了很多遍。3. 初中生:老师说我的作文就像楮纸一样,写得很细腻。4.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水平真的是楮纸之作,我要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