虼蜋
拼音gè láng
注音ㄍㄜˋ ㄌㄤˊ
繁体
基本解释
即蜣螂。一种食动物尸体或屎粪的黑甲虫。参见“ 蜣蜋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物体非常小、微不足道。
详细解释
- 虼蜋一词源自《周易·系辞下篇》:“虼蜋之徒,可采为盗也。”虼蜋是一种昆虫,身形极小,容易被人忽视。因此,虼蜋在成语中被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微小、不起眼、不重要。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贬义,形容人或事物无足轻重,不值一提。
故事起源
- 《周易·系辞下篇》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虼蜋之徒,可采为盗也”一句被后人引用并形成了成语“虼蜋”。这句话原本是在讨论人的品质和行为,用虼蜋来形容人的微小和不重要。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的建议太虼蜋了,完全不值得考虑。2. 这个问题在整个计划中只是一个虼蜋,不会影响整体效果。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虼蜋”与微小、不重要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一只微小的昆虫,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形容微小、不重要相关的成语,如“沧海一粟”、“九牛一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一只虼蜋也没有。2. 初中生: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虼蜋,不值得太关注。3. 高中生:在我看来,那个公司的规模只是一个虼蜋,无法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4. 大学生:这个项目中的一个小错误不能成为我们整个项目失败的借口,它只是一个虼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