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祭酒
拼音guó zǐ jì jiǔ
注音ㄍㄨㄛˊ ㄗㄧˇ ㄐㄧˋ ㄐㄧ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 咸宁 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晋 傅咸 《赠何劭王济》诗序:“ 朗陵公 何敬祖 , 咸 之从内兄,国子祭酒 王武子 , 咸 从姑之外孙也。” 唐 张说 《素盘盂铭序》:“国子祭酒 韦公 好游山水。”《红楼梦》第四回:“这 李氏 亦係 金陵 名宦之女,父名 李守中 ,曾为国子祭酒。” 清 光绪 三十二年,设学部,改“国子祭酒”为“学部尚书”。参见“ 祭酒 ”。
基本含义
- 指官员职位的晋升或晋升后的地位高于以前。
详细解释
- 国子祭酒,又称国子监祭酒,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官职,负责国子监的祭祀事务。因此,成语“国子祭酒”引申为官员职位的晋升或晋升后的地位高于以前。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官员升迁或地位提升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普通人在事业或社会地位上的提升。
故事起源
- 在古代中国,国子监是培养士子、选拔人才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设有祭酒一职,负责祭祀活动。因此,国子监祭酒的地位很高,成为了官员升迁的象征。由此,衍生出了成语“国子祭酒”。
成语结构
- 国子祭酒由三个词语组成,分别是“国子”、“祭酒”。其中,“国子”表示国家学府,指国子监;“祭酒”指祭祀活动的负责人。
例句
- 1. 他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从一名普通职员一举成为了公司的国子祭酒。2. 那位青年科学家因为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被誉为科学界的国子祭酒。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国子祭酒”与官员升迁的情景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官员戴着冠冕、手持祭酒杯在国子监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景,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古代科举制度和国子监的知识,以及其他与官员升迁相关的成语,如“官运亨通”、“官逼民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国子祭酒,为国家做出贡献。2. 初中生:他通过努力学习,成功考上了重点中学,成为了校园里的国子祭酒。3. 高中生:他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一所名牌大学录取,成为了学校的国子祭酒。4. 大学生:他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将来有望成为行业的国子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