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食
拼音shuò shí
注音ㄕㄨㄛˋ ㄕ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古礼之一。帝王及贵族每月初一所备较平日丰盛的膳食。《礼记·内则》:“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 郑玄 注:“朔食,天子大牢,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也。”《新唐书·彭景直传》:“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
基本含义
- 指在农历月初或月末的时候,出现的饥荒情况。
详细解释
- 朔食是由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朔指农历月初,食指饥饿。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农历月初或月末的时候,人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面临饥荒的情况。它揭示了农耕社会中粮食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使用场景
- 朔食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可以用在讨论历史时期的饥荒、灾害等方面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时期或地区的经济困难,资源匮乏。
故事起源
- 朔食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在古代,农民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作物的收获,如果粮食供应不稳定,就会面临饥荒的困境。朔食这个成语就是通过形象的描述,揭示了古代农耕社会中粮食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成语结构
- 朔食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例句
- 1. 这个地区经历了连年的朔食,人们生活非常艰难。2. 在古代,朔食是农民们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朔食”这个成语与农历的月初或月末联系起来,想象在这个时候粮食供应不足,人们面临饥荒的情景,从而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了解当时的粮食供应情况,以及农民们在面临饥荒时的生活状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小说中描述了古代农民因为朔食而饥饿的情景。2. 初中生:历史书上记载了中国古代朔食的情况,那时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3. 高中生: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朔食这个现象,分析了资源短缺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