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
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tiān rén gǎn yìng ㄊㄧㄢ ㄖㄣˊ ㄍㄢˇ ㄧㄥˋ
天人感应(天人感應)
中国 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汉 儒 董仲舒 在答 武帝 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明 宋濂 《<徐敬授文集>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清 冯桂芬 《<太上感应篇图说>序》:“儒者不谈果报,而天人感应之理具载於经。”
基本含义
- 指天与人之间的感应和互动。
详细解释
-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和互动。它表达了人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观念,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相信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
使用场景
- 天人感应常用于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可以用来表达人的行为会对自然和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故事起源
- 天人感应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道家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感应的概念融合了这两种思想,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相信人的行为会受到自然界的回应。
成语结构
- 天人感应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每个字的意思分别是:天、人、感、应。
例句
- 1. 我们应该顺应天人感应,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2. 他的成功是因为他懂得天人感应,善于把握时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天人感应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联系起来,想象自己站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界的力量与美好,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天人感应的概念和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与大自然保持天人感应。2. 初中生:只有顺应天人感应,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3. 高中生: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天人感应,保护生态环境。4. 大学生:研究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