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枿
拼音kū niè
注音ㄎㄨ ㄋㄧㄝ ˋ
繁体
基本解释
(1).枯枝,枯株。 唐 喻凫 《宿石窟寺》诗:“野鹤立枯枿,天龙吟浄潭。” 宋 苏辙 《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荻园斫尽有枯枿,束茅吹火初如灯。”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脱壳楸》:“ 代州 寿寧观 , 宋 天圣 中,一楸树老且枯矣……投药此树中,明年,枯枿再茂。”
(2).犹枯萎。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 蜀 中有木类柞,众木荣时枯枿,隆冬方萌芽布阴, 蜀 人呼为楷木。” 宋 朱松 《月桂花》诗:“芳根维无恙,岁晚但枯枿。”
基本含义
- 指事物干燥、枯瘦、不生机。
详细解释
- 枯枿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事物干燥、干瘦、没有生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干燥或者长期得不到滋润而变得干瘪、没有活力。
使用场景
- 枯枿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事物或者环境。比如,可以形容一个人长期劳累过度,身体干瘪疲惫;也可以形容一个地方长期缺乏水源,土地干燥贫瘠;还可以形容一个事物长时间不得到滋润,变得干瘪无力。
故事起源
- 关于枯枿的故事并不多见。但是,根据一些研究,枯枿这个成语可能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古代农民在耕种时,如果土地过于干燥,作物就会枯萎、不长势。因此,这个成语可能是由农民的观察和经验总结而来。
成语结构
- 枯枿是一个形容词,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长时间的劳累使得他变得枯枿不堪。2. 这片土地长期缺水,已经变得枯枿贫瘠。3. 这个项目在长时间的停滞中变得枯枿无力。
记忆技巧
- 记忆成语枯枿的方法可以是联想。可以想象一个植物长时间没有水源,变得干瘦、没有生机的样子,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枯枿相关的成语,比如“枯木逢春”、“枯鱼之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片土地长期缺水,变得枯枿贫瘠。2. 初中生:他长时间的劳累使得他变得枯枿不堪。3. 高中生:这个项目在长时间的停滞中变得枯枿无力。4. 大学生及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激情变得枯枿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