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讶
拼音qiǎn yà
注音ㄑㄧㄢˇ ㄧㄚˋ
繁体
基本解释
犹怪罪。 宋 晁补之 《即事次韵祝朝奉十一丈》:“捫蝨与人言,岂不逢谴讶。”
基本含义
- 指责和惊讶。
详细解释
- 谴讶是由“谴责”和“惊讶”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成语,表示对某事物或某人的行为感到非常惊讶和愤慨,同时对其进行谴责和批评。
使用场景
- 谴讶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行为出乎意料,令人感到非常惊讶和愤慨的情况。可以用于谴责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不负责任的行为等。
故事起源
- 谴讶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宣公十年》:“君子之谴讶,不在于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之所以能够谴责和惊讶,不是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是因为自己对道德和原则的坚持。后来,这句话被引申为成语,用来形容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与惊讶。
成语结构
- 谴讶是由两个词语组合而成的成语,谴责和惊讶。
例句
- 1. 他的背叛行为让我感到十分谴讶。2. 我对他的做法感到谴讶和失望。3. 这个新闻让人非常谴讶,没想到他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谴责”和“惊讶”这两个词的意思进行联想,来记忆“谴讶”的含义。谴责和惊讶都是负面的情绪,所以谴讶表示对某事物或某人的行为感到非常惊讶和愤慨。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谴讶”相关的成语,如“谴责”、“惊讶”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表演让我感到谴讶,太棒了!2. 初中生:我对他的成绩感到谴讶,他居然考了第一名。3. 高中生:这个社会上发生的种种负面事件让人谴讶不已,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