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地龙
拼音pān dì lóng
注音ㄆㄢ ㄉㄧˋ ㄌㄨㄙˊ
繁体
基本解释
野藤的一种。因爬在地上,故名。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小麦也都淹没在野草里,到处都是攀地龙和野苇子。”自注:“攀地龙,爬在地上的一种野藤。”
基本含义
- 指人们攀爬陡峭的山崖或高墙,形容极其危险的行为。
详细解释
- 攀地龙一词由“攀”、“地”、“龙”三个字组成。攀指攀爬、爬升,地指地面、墙壁等垂直的表面,龙指龙的形象。攀地龙形容人们在垂直的表面上攀爬,非常危险且困难。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们进行高难度或危险的攀爬行为,也可用来比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故事起源
- 攀地龙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冯梦龙的《东篱乐府》一书中。故事中,有一个叫做攀地龙的人,他擅长攀爬陡峭的山崖和高墙,被人们称为攀地龙。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动词“攀”和名词短语“地龙”构成。
例句
- 1. 他像攀地龙一样爬上了陡峭的山崖。2. 这个项目需要攀地龙般的勇气和技巧才能完成。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攀地龙形象化为一条巨龙攀爬在陡峭的山崖上,形象鲜明,易于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攀山越岭、攀登高峰等与攀地龙相关的成语,拓展词语的应用范围。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攀地龙一样勇敢的爬上了高楼。2. 初中生:他们像攀地龙一样攀爬在陡峭的山崖上,完成了考察任务。3. 高中生:攀地龙般的勇气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4. 大学生:他们用攀地龙的精神攀登科研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