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鸣镝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g

鸣镝

拼音míng dí

注音ㄇㄧㄥˊ ㄉ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 ◎ 鸣镝 míngdí
    [whistling arrow] 古时一种射出去带响的箭,多用于发号令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英文翻译

  • 1.(射出时带响的箭) whistling arrow (used in ancient times)

详细解释

  • (1).即响箭。矢发射时有声,故称。《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 乃作为鸣鏑,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裴駰 集解:“《汉书音义》曰:‘鏑,箭也,如今鸣箭也。’ 韦昭 曰:‘矢鏑飞则鸣。’” 三国 魏 曹植 《名都篇》:“揽弓捷鸣鏑,长驱上 南山 。”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羽书鸣鏑警常闻,扬鞭静折愁无策。” 毛泽东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正西风落叶下 长安 ,飞鸣鏑。”
    (2).借指战乱。《晋书·后妃传论》:“中原陷於鸣鏑,其兆彰於此焉。”《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论》:“虽鸣鏑之酷,未极於斯。” 宋 王安石 《英德殿上梁文》:“儿郎伟,抛梁北,边头自此无鸣鏑。”

基本含义

  • 指发出声音,表示抗议或表达不满。

详细解释

  • 鸣镝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鸣”和“镝”两个字组成。其中,“鸣”表示发出声音,而“镝”是古代一种用来制作乐器的金属材料。鸣镝的基本含义是指用乐器发出声音,常用来比喻人们抗议或表达不满的行为。

使用场景

  • 鸣镝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公开抗议、表达不满的场景。比如,可以用来形容群众举行示威游行或静坐抗议,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等方式表达对某种政策或行为的不满。

故事起源

  • 鸣镝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器制作。古代的乐器中,有一种用金属材料制作的乐器,称为“镝”。当演奏者用力敲击镝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后来,人们将这种发出声音的行为比喻为抗议或表达不满的行为,形成了成语“鸣镝”。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在这个国家,人们有权利鸣镝,表达自己的不满。2. 学生们举行了一次鸣镝活动,抗议学校的不公平待遇。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鸣镝”这个成语与“抗议、不满”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鸣锣开道”、“鸣金收兵”等,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这道数学题,我要鸣镝!2. 初中生:我们班级的同学们一起鸣镝,要求减少作业量。3. 高中生:学校改革方案引起了学生的不满,他们决定鸣镝抗议。4. 大学生:学费上涨了,我们要鸣镝,争取公平待遇。

拆字解意

鸣镝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