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凿壁偷光匡衡的历史评价如何?匡衡是怎么死

凿壁偷光匡衡的历史评价如何?匡衡是怎么死

收录日期:2025-08-07 23:44:29  热度:11℃

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刻苦少年匡衡长大以后变成什么样了呢?

作为我们少时的学习榜样,他怎么也该混得不错吧,当时的我真的是这样以为的,谁知道,事实非常打脸,因为匡衡长大以后虽然当了丞相,但他的结局却因贪污被捕了!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他祖上三代都是务农的,家中十分贫穷。白天的时候,匡衡帮人打工贴补家用,晚上的时候他就在墙壁上凿开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看书学习。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很多人都秉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读书能使人出人头地。在古代社会,寒门学子要想光耀门楣,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考试。匡衡刻苦学习,也是为了摆脱自己世代为农的命运。他拜了一位博士专门攻读《诗经》,对《诗》的理解十分独到透彻,在当时很有名气。

汉元帝刘奭还是太子时就听说了匡衡的事迹,他对这位寒门学子非常感兴趣,登基为帝以后,就让匡衡担任郎中,后迁为博士,给事中。汉元帝在位早期发生过日蚀、地震等灾害,匡衡当时引用《诗经》中的道理上书劝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

汉元帝接纳了匡衡的建议,并将其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通过匡衡,对《诗经》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几年里都十分喜欢儒术文辞。

匡衡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受到了汉元帝的器重,汉元帝后来还将其拜为丞相,让其权倾朝野。

汉元帝在位后期,宦官石显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他怂恿汉元帝加重百姓赋役,汉元帝都听之任之。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和石显对着干,即使匡衡这个丞相也是这样。为了明哲保身,匡衡没有站出来反对石显,没有让汉元帝认清石显的真面目,反而趁着自己职位之便,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自己的食封土地多达四万亩!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此时的匡衡不知是否良心发现,竟然上书弹劾石显,还将石显的罪状一条条罗列出来。这是匡衡为了国家和百姓做的最后一件事,因为在这之后他就被人弹劾,被罢官回乡了。之后又过了几年时间,匡衡在故乡病逝。

其实,除了贪污这一污点,世人对匡衡的评价还是挺正面的,他勤奋博学、刚直不阿、直言进谏,是著名的政治家,是《汉书》中的名相,千古流芳。人无完人,匡衡也曾犯过错,好在他后来及时改正,还是站在了百姓这边,为国为民。

猜你喜欢

  • 玉体横陈

    玉体横陈:美人的身体横卧着。出自唐代诗人 李商隐的诗《北齐二首》原文;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着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成语故事:一、冯小怜可说是北齐王妃中最着

  • 兵贵神速

    成语“兵贵神速”,表示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出自《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有相关典故。典故: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曹操打败了占据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

  • 车载斗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才被晋统一了。起初,吴和蜀两国联合,共同对抗曹魏;可是后来,吴蜀之间产生了矛盾,东吴杀了蜀国大将关羽,夺取了荆州。刘备勃然大怒,发

  • 龙山落帽

    东晋时。北方豪强士族南逃,偏安江左。江陵为长江中游政治军事重镇,荆州刺史治所终置江陵。江陵城由此又称荆州城。其时江陵镇将,往往拥兵自重,成为左右朝中局势的重要人物。晋明帝的女婿桓温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最初不过是一郡守,东晋永和年间。他谋得荆

  • 孔子绝粮

    孔子有这样一段故事,记载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大意是说,孔子在陈国时断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生了病,起不来。子路抱怨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

  • 一朝一夕

    【释义】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篇》。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杨朱博学多才,很受人尊重。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季梁的儿子见了杨朱后,哭着说:“杨伯伯,我父亲的病

  • 一毛不拔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此人非常吝啬、小气。【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墨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史称“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同一时期,还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他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

  • 负重致远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负”是背着;“致”是送到。比喻能肩挑重任。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