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郑板桥的幽默轶事

郑板桥的幽默轶事

收录日期:2025-08-08 04:45:22  热度:11℃

郑板桥曾在山东的潍县当知县。潍县有个盐商,捉到一个贩私盐的人,请郑板桥惩办。按当时的法律,盐是不能私下买卖的,贩私盐是要惩办的。

郑板桥为官一向很清正,特别同情平民百姓。他知道,那个盐商虽然是个官商,做生意的牌子“正当”,却一向哄抬盐价,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至于那个贩私盐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做小生意的人,郑板桥反而很同情他。

但郑板桥毕竟是个吃朝廷俸禄的知县,必须按当时的法律办事。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郑板桥对盐商说:“你让我重重地惩办他,这还不好办,把他枷起来示众如何?”

盐商说:“好,好,贩私盐的活该被重重地枷!”

郑板桥又说:“你说要重重地枷他,我给他戴上数丈长的长枷如何?”

盐商越发得意了,也不加细想,就连连说:“好,好,就给他上长枷!”

于是,郑板桥令衙役找来一张长8丈、宽1丈的大芦席,中间挖个圆洞,做成了一副“芦枷”(其实,这样的枷分量很轻,带枷人根本不致吃苦)。郑板桥又拿来十几张纸,用笔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草,贴在“芦枷”上。贴完画,他命衙役把戴着巨大“芦枷”的私盐贩子押送到盐商的盐店门口“示众”。十来个衙役抬着“芦枷”,吆喝着走过大街,看热闹的人把盐店围得水泄不通。这一天,盐店一笔生意也没做成。

郑板桥枷上贴画的事一传百,百传千,城里的人,乡下的人,都拥到盐店门口来看热闹。这样,一连十多天,盐商的生意全都给搅没了。盐商感到真心疼,连忙赶到县衙里,恳求郑板桥把那人放了。

“奉旨革职”

郑板桥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赈济穷人,被皇帝撤了职。于是,他雇了一条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天,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一面旗子,上书“奉旨上任”,所有民船见了,避之唯恐不及。郑板桥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有啥了不起?我也是奉皇上的旨意才革职的。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

于是,郑板桥用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4个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却说那官船上的“上任”者,是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这时见了“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很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

郑板桥听说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百姓之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送他:

有钱难买竹一根,

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

德少休要充斯文。

这是一首嵌字诗,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读是“有财缺德”。姚有财见了,当即昏了过去。

猜你喜欢

  • 穿着靴子睡觉

    梁斌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春城却差点儿栽个大跟头,想起来都觉得汗颜……那天下午,梁斌来到春城,恰好春城在搞旅游节,他问了几家旅馆,都住满了人,梁斌感到特别丧气,难道今晚要露宿街头吗?他又不是小混混,能在网吧里混一夜,他也不是农民工,能在公园

  • 夜市一幕

    在某个城市的夜市上,灯火辉煌,众多的商贩汇集在这里出售商品,赚些金钱,养家糊口。其中,有不少白天工作,夜里来出夜市的,年轻人不少,这些人一部分迫于生活的压力,一部分是出来凑个热闹,解解闷。人来人往,特别的热闹,很多外地来临沂务工的人,常在这

  • 老板和钟点工

    很多农民工为了生活,为了给孩子交学费,靠那少有的田地是没办法满足生活孩子学习的需要。只好进城务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只好打散工,做家政,尽管很幸苦,有时会被老板挑刺,也会碰上尴尬的事。就说张姨吧,她的那家老板就很难对付,老板俩夫妻都是退休工,

  • 舅舅之鞋子

    去年八月初的一天,我正在家中与妻子商量:“天气这么热,我们约定的每月去浙江一次看望岳父母大人的计划,本月安排在啥时候合适呢?”忽然电话响了,是当时居住在南浔的岳母按照岳父的意思打来的:“浦南啊,请你告诉余洲,就说她的舅舅来了,今天上午舅舅就

  • 一句话的事

    办公室里面,小王耽拉着脑袋在哪儿嘀咕着,窗外的骄阳正将桂花树炙烤,微风袭来,发出阵阵清香,有点青涩。“小王,过来我办公室一趟,我找你有点事。”“好好,马上就来了赵经理。”电话刚放下。叮铃……叮铃……铃,电话又突然发出一阵吵闹。“该死的,还让

  • 徐总,你出来了!

    终于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我没有通知亲人朋友,自坐车回到了曾经的乡镇——徒步来到杂草丛生开阔地,地上横七竖八堆着一些砖头,地基钢筋早已锈迹斑斑。哎,这是我当年倒下的地方。感叹了片刻,来到了乡政府所在的地方,可门口没有了招牌,我问了问路边行人:“

  • 有你在,灯亮着

    黄昏时分,王嫂向往常一样,点起了煤油灯。这一点,就是一个晚上。这一点,已经有十几年了。王嫂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厅里,身体对着大门,好像是在等什么人。一个晚上似乎要过去了,大门始终没有被敲响,也没有人要进来。王嫂叹了一口气,起身回房间睡觉。正当

  • 代友约会骗了谁

    刘新是下乡支教的年轻教师,自下乡工作以来,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城与妻儿团圆了。这天正好周末,刘新轻装减行,匆忙搭上回城的班车,一边给城里的好朋友闫启打了个电话,以便等着好哥们为自己接风洗尘。紧接着翻出妻子的号码,刚预拨打间忽然又改变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