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幌子

幌子

收录日期:2025-08-08 03:12:33  热度:10℃

“幌子”一词乃是古语,原本是酒肆用布旗写上店名或其它惹眼的文字,高高地挂在门前一侧招徕顾客的。

后来,由于经商的、甚至政客们渐渐地学滑了,就时常出现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事件,所以幌子就有了另外一种含义:糊弄人的东西,显然是贬义。而且,长此一来,“幌子”多在有贬义的文字或话语里出现。

大的咱不提,单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幌子”。

那天,俺去菜市场买菜,看见红红的西红柿、绿绿的黄瓜都挺好,就是贵了一些,都在两块钱以上。偏偏俺有点儿抠门,看看这个摊儿、再看看那个摊儿,却舍不得买。

走了一段儿,看见一家商贩的黄瓜前戳着偌大的一块纸板,上书:黄瓜1.5元/斤。俺立时来了兴趣,疾走过去问摊儿上的女老板:“一块五一斤的是那种?”因为我看见她摊儿上的黄瓜有两堆儿,就有些自知之明地问道。

“板儿后面的。”她的答话有些出乎俺的意料。于是,俺靠近纸板往后看了一下,是几根儿又小、又蔫儿的黄瓜。

女老板已然看出俺不想买的意思,就抢白了一句:“一块五一还想买多好的?好的都得两块钱以上。”

虽然俺承认她说的没错儿,但是对其这种摆虚“幌子”的方式却并不认可,她还不如别的摊儿,直接标出高价,起码给人一个诚实的感觉。

从那个摊位走开以后,俺不由得想起了朋友讲的一件事儿,也是挺糗的。

有一个衣服卖场,商品多是男式上衣,价钱从100元/件到数百元一件不等。唯独有一家在衣服架子旁边戳着一个大牌子——“幌子”,上面写着“十元一件”四个大字。这个牌子绝对惹人眼球,走过的人不禁驻足问道:“哪件衣服是十块呀?”

“是这个。”摊儿主答道,随手掂出了一个袋子,原来是裤衩!

如此“幌子”,真不知人家是怎么创意出来的?!

猜你喜欢

  • 怕听隐私

    最好不要知道他人的隐私,免得自己难以消化,留下阴影,从此以异样的眼光与神情看待对方。将内心深处的秘密告诉别人,事过境迁,很少有不后悔的,如同自己裸体处在他人眼光下,蒙羞过日,情何以堪。为了彼此关系融洽,长期友好相处,即使对方想告诉我们他的隐

  • 人活两个“我”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一下明处那个说着、做

  • 珍惜距离

    旅游时因为有新鲜感,所有发生的事都难以忘却。风景也是。记得到新西兰的时候,那个载我们观光的巴士司机淡淡地说,这里的风景也不怎么样,但人人都说美。对自己触手可及的一切,皆不稀罕、不珍惜,这原是人之常情。难怪有句话说,熟悉带来轻蔑。人人争着要看

  • 拼命一搏

    那时我是一个只有8岁的小女孩。一天,妈妈在田间劳作,我带着弟弟在田边玩耍。弟弟只有两岁,胖胖的、憨憨的,很可爱。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我抬头一看,一匹受惊的马四蹄如飞,狂奔着向弟弟冲来。弟弟毫无察觉,正低头玩弄着手中的东西。我离弟

  • 摄政长公主16

    行军第二日。临安王世子怜惜长公主金尊玉体便强烈要求她坐轿。只见前面,大将军,哦不,现在应该是副帅了,雄赳赳气昂昂地前进着。轿子里,雍雨涵开口问道押运粮草的到哪了宁世子温柔地答道到江城了,是右相的人。雍雨涵刚想张口问右相是不是完全可靠时,耳边

  • 生活

    大师的一个比喻让所有的弟子感到吃惊:“生活就如同一辆汽车。”弟子们安静地等待着,他们知道大师马上就会做出解释。大师停了一会儿说:“汽车能载着人到任何地方。”又是一阵沉默,“但是多数人不是坐上这辆车,而是躺在车前面懒得动一动,任凭它从他们的身

  • 疲惫人生

    大家都说做人好累,我也这么觉得。要戴上假发、戴上面具、戴上眼镜、戴上笑容。穿上内衣、穿上外衣、再穿上外套,穿上内裤、穿上外裤、再系上皮带,穿上袜子、穿上鞋子、再绑上鞋带,天天都得如此,直到上天堂。

  • 别让习惯牵着走

    某天晚上,我猛然发现,已经离不开手机。更确切地说,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使我的生活偏离了正常轨道,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生活中,一些低头族不管在干什么都不忘看一眼微信;有些人离不开香烟,一静下来,就忍不住抽上一支;还有些人离不了阿谀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