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一名女工的学术梦想

一名女工的学术梦想

收录日期:2025-08-08 04:20:09  热度:9℃

每天出门前,57岁的上海退休女工王炼利一定会涂上口红,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哪怕只是去菜场买菜。下6楼,右转,经过树下一群剥毛豆、逗孙子、扯着家长里短的退休老太太,她总是瞅都不瞅一眼。

“我不属于她们,至少在精神上。”她说。

事实上,“属于哪个群体”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炼利。退休后,王炼利写了几篇经济论文,并开了一个关于经济学的博客,逐渐在经济圈里赚到一点名声。在公开场所,她喜欢被人称作“王老师”,尽管她只在学校读到初中二年级。她是一个开了17年车床的退休女工。如今,她仍住在二十多年前的房子里,沙发、书柜、缝纫机挤满了不到十平方米的客厅。退休后,第一个月拿到865元退休金的她清楚,自己其实跟楼下大多数退休工人没什么区别。

但她并不甘心。从一开始,她就不愿意接受“小人物”的命运。她从小的理想是当政治家,刚上初中,就跑到华东政法学院,看国际政治系什么样。12岁那年,她甚至一个人跑去上海青少年宫看秋瑾的血衣,她崇拜英雄。

只是,和大多数被淹没的普通人一样,生活没有给她实现理想的机会——文革中止了她的学业。1977年,女工王炼利在刚恢复的高考中考了高分,但因政审不合格,她不得不再次回到机器旁。8年后,生性好强的她通过了17门课程的自学考试,成了四五千人的造船厂第一个靠自学取得大专学历的工人。

起初,王炼利的文章并不受内地媒体重视。于是她转而把论文投到香港,甚至放到网上。她经常给著名学者写邮件,兜售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她的论文在圈内有了一定影响。

她自称自己“也许是中国最著名的退休女工”,然而她的家人丝毫不觉得她“著名”。她的论文,她老公一个字也没读过,她的儿子也称“读不下去”。有人问她:“退休了,抱个孙子享享清福,折腾这些干啥?”她说,搞学术研究的乐趣“无法用言语形容”。按她的解释,做这些事最直接的原因是,她必须拿出数据说真话,以反驳某些官员的“谎言”。

1967年第一次见到巴金时,王炼利在离巴金仅几米远的地方高喊“打倒巴金”。38年后,再见巴金时,老人安静地卧在玫瑰丛中,永远睡着了。在无数的挽联中,她记住了一个:“用忏悔拒绝遗忘,以真话抗拒谎言”。走出殡仪馆,她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说真话。”

然而一个退休女工在学术圈说出真话并不容易。偶尔,王炼利也会受邀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有一次,她参加中国房地产税务工作研讨会,在介绍与会者的资料上,她被写成了“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很多专家学者都称她“王老师”。但当她在发言完毕及时对身份进行更正后,“一些专家学者的脸变得比六月天还快”。

她甚至破天荒地被邀请到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讲台,与她同台演讲的都是世界名校的教授、渣打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不过,当翻译介绍她时,说的是研究员,而不是退休女工。2007年11月19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知道了她的身份,就邀请她给研究生班讲了次课。她第一次真正成了“王老师”。

为了弄清楚保险行业的一些黑幕,她假装想当保险推销员,参加了两三个月的保险经纪人培训,后来,她就此写的关于保险的文章,挂在一些保险公司的网站上。但更多时候,她对“女工”的身份感到无奈,她的名片“空荡荡的”,没有职称、单位,只有名字、电话。她说,郎咸平的名片也这样,但人家是名人,完全有资格空着,而自己实属无奈,难道名片上写“退休女工”不成?

猜你喜欢

  • 从失误中得到的发明

    从失误中得到的发明作者:赵元波人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出现差错失误。因此,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失误。然而事实上却是有些失误总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影子一样伴随在人的身边,既然失误难免,我们就要正确看待失误,说不定有些失

  • 一只兔子两样说法

    一位心理学家找来两个七岁的孩子进行一项心理测验。汤姆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家里有六个兄弟,安迪则是来自富裕家庭的独生子。心理学家拿出一幅图画,画里是小兔子坐在餐桌旁边哭,兔子妈妈则板着面孔,站在一旁。心理学家让孩子们把画里的意思说出来。汤姆说

  • 欢迎逃单拉面馆

    欢迎逃单拉面馆在日本有家拉面馆,它的员工手册上有一条特殊的规定:客人逃单,员工不准跑出店外追客人。有个新来的员工不理解,一次他当班时,发现有客人吃霸王餐,员工放下碗就想追出门,老板拦住了他。过后,老板耐心地给员工解释:不追逃单,一是因为追逃

  • 谁在说谎

    谁在说谎上海滩有个聪明人,叫大康,大家都说他精通各种旁门左道的本事。还好,大康为人仗义,倒也有不少朋友。这天,大康接到一个电话,是庄少爷打来的,在那头儿大倒苦水,说父亲罚他闭门思过半个月,他在家里快憋疯了,本来前一天,父亲去了北平,自己以为

  • 外国机智人物故事

    外国机智人物故事下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大多聪明非凡、智慧超常,他们很多都是流传于民间的虚构人物,并不一定真实存在,但在他们身上,凝聚了无数讲故事人的智慧和幽默。有一次,商人宰了只羊,正在他烤羊肉的时候,来了一个穷人,坐在一旁,就着羊肉香味吃他

  • 两难

    两难李也在清朝,由中央发往各地方的机密文件都会在文书右上角打个洞,穿个纸捻儿。这就算是机密了,那时候叫做“钉角文字”。显然这个保密措施是保不了什么密的。一次,一个老知县一边抽着烟一边看上头传下来的“钉角”,不小心竟把文书落在烟灯上烧掉了一个

  • 青纱帐

    太阳悬在头顶的上空,照得玉米地一片绿亮绿亮。没有一丝风。那个年轻的农夫立在大榆树下,边擦汗边眺望。附近的玉米苗稠密茁壮,都已齐膝高了,可他眼前的两块玉米地,稀稀拉拉,像脱发的一片秃头。玉米地,像凝滞住了一样,纹丝不动,看不见一个人影,人们都

  • 山外有高楼

    有个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女生,毕业那年自愿到山村小学,做了一名女教师。那一年,她收到一笔捐款,怎么用这笔钱,在老师中间引起了争议,有人建议添置教具,有人建议修缮教室。可年轻的女教师却没有把钱用在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上,她把她的学生“奢侈”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