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包拯铁面无私

包拯铁面无私

收录日期:2025-08-08 00:32:25  热度:8℃

包拯,字希夷,号铁面无私,是中国古代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名法官。他生于公元999年,逝世于公元1062年,享年64岁。包拯一生严于律己,公正无私,被誉为历史上最具正直和公正品质的官员之一。

包拯自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们不同,他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使他的人生注入了独特的色彩。在进入官场之前,包拯曾任各地官职,以他聪明、专业的能力,很快获得了上司和同事们的认可。他善于明辨是非,对待案件秉公执法,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据史书记载,包拯担任开封府知府期间,处理了许多著名的案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包公案》。《包公案》是一部由明代文学家所编纂的历史文献,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包拯处理案件的故事。

其中,有一次包拯接到了一个农民的上访案。这个农民声称他的庄稼被邻居偷吃了,要求包府审理此案。经过调查,包拯发现,那个被告的确吃了农民的庄稼,但他是年迈多病的孤寡老人,且饥饿难耐。面对这个特殊的案件,其他官员纷纷主张判处此人有罪,而包拯却展现出了他坚定的铁面无私。

包府下令把农民的种地地盘分给那个孤寡老人,以解决他的温饱问题。此举引起了事情涉案双方以及众多群众的不满,但包拯对此坚持无罪,他表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而临时的温饱问题并不应该成为定罪的理由。

这一事件引起了朝廷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使包拯声名更加显赫。他的铁面无私和公正正义的形象深入人心。包拯坚守自己内心的法律信念,不为权利和金钱所动,他对待每个案件都充满激情和责任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义的眼睛。

包拯虽然是历史上的人物,但他的品质和精神对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教会了我们要坚守正义,不为私利所动,对待每一份工作都要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态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像包拯一样,成为那个勇于坚持正义的人。

一个伟大的人物如包拯,他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法治精神,也唤醒了人们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铁面无私的包拯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他的事迹将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典范,激励着我们遵循着正义的道路前行。

猜你喜欢

  • 爱你最久的那个人

    “你们听着,我给老爸老妈打个电话,看他们怎么说。”江波说着,拿出手机拨了出去,因为开着免提键,我们都能听到话筒那边苍老的声音:“波儿,你在哪儿,没上班呀,怎么有空打电话?”“公司放假,我在外面玩呢。你们在哪儿,最近身体怎么样?吃过午饭了吗?

  • 炒勺里的父爱

    结婚后,我和妻子住在县城,父亲和母亲住在乡下。那天,父亲放下从家里带来的一袋子花生,随后便进了厨房。一会儿,父亲在厨房喊我,我赶紧进去,就看到父亲正望着那个炒勺默默发呆。看了我两眼,他欲言又止。我一头雾水,便问父亲:“咋了?老爸,炒勺漏了?

  • 慢慢来,等等爱

    有的时候,婚姻的脚步,不能走得太快。要经常停下来,等一等爱,这样才能一步步地修正彼此的步伐。这是婚姻必须要修炼的功课。1半年前的一次科研会上,安文认识了周益。周益是典型的“理工男”,逻辑性强,智商高,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和气场。最重要的是,人

  • 十万分之一的概率

    小时候她一直住在小镇子里。母亲带她去买菜,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公路不宽,车也不多,来来往往的行人,像在公路上无所事事地散步。母亲牵着她,每天在这条小路上往返。总是母亲用右手牵着她的左手,让她紧贴在自己的身体右侧,从来不曾改变。这种单调的姿势

  • 血脉里的眷恋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里只是严厉而已。最先教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最先教我读古文的人是他,最先教我临字帖的人也是他。一直到我上了中文系,读了研究生,几乎我写的每一篇论文,父亲都要一字一字地给我修改,不仅仅改文章的层次,甚至还会改我倒插笔的笔序,所以

  • 父亲这本书,我懂得太晚

    浪费粮食爷爷读过几年书,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希望我父亲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即使家里条件一般,也坚持把家中的长子、承载着家族希望的父亲,送到了十几里外的镇上读书。那时候交通不便,父亲只能住校,拿着从家里带的红薯面窝头,吃着最便宜的

  • 爱情老了的模样

    父亲住院了,是平生第一次,83年里第一次。父亲在一个中午的时间里变成了一个黄人,从头到脚都黄了,最可怕的是眼睛都变成了黄眼睛。医生说老人家胆管阻塞了,要住院。应父亲的要求,我们把母亲接来了。母亲来了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直奔到父亲的床头,两只手

  • 母亲和一个纸箱

    那年妈妈已经70岁了,有高血压和心脏病,晕车非常厉害,平素到十几里地外的集镇赶集,她都是走去走回,不敢坐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几年我多次让她到北京看看天安门,她都不肯答应。但2000年初,为了照顾怀孕的我,妈妈毅然千里远行,来到北京我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