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每个人身边都不乏“椰皮”

每个人身边都不乏“椰皮”

收录日期:2025-08-08 02:35:49  热度:10℃

那时,因为生活贫困,相恋三年的女友刚刚和他分手。面对情感的丢失,事业的不顺,要知道他是多么痛苦,想想自己在外漂泊多年,尝尽了人生辛酸和苦难,于是他决定回乡创业,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可是回到家乡干什么?原本他打算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但苦苦寻觅一个多月,依然一无所获,真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恰巧那天他看见母亲在用椰子皮刷锅,嚓嚓嚓,几下就把锅上的油污洗刷得干干净净。

他顿时瞪大了眼睛,因为椰子皮在海南随处可见,很多人只是把它当做一文不值的废弃物扔掉,没想到母亲却把它拿来刷锅,如果将这些椰子皮,椰壳剥下来,取内瓤椰棕,再稍微加工,变成一把刷子,这样,会不会大有市场,深受人们欢迎呢?

于是,他一把从母亲手中抢过椰子皮,如获至宝般地仔细研究起来,可是母亲却说傻孩子,只不过是一把椰子皮,有啥看头啊?甚至当他说出要制作椰刷时,母亲更是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说海南到处都是椰子皮,谁会愿意花钱买椰刷呢?

但是他并不死心,毕竟创业心切嘛,于是他找到同村两位好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没想到,这次,却是一拍即合。很快几个人就从超市买回一大堆各式各样的锅刷,全部拆开,然后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

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他和朋友们发现,制作椰刷其实挺简单,只不过把椰棕卷起来装一个手柄而已,就这样经过反复思索和不断尝试,他们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把椰刷,并且一经上市,立即就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尤其有那年十月,他带它参加了浙江义乌著名的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仅仅一天就卖出了5000多把,甚至当听说这些椰刷具有环保、无毒、透气性能好等特点,一位日本客商当场就签下一张100万元的大订单!

要知道就是这一单生意,就让他大赚近40万元,从此赢来人生转机!接下来随着椰刷热销订单不断飞来,他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添置新设备,而且还另建一个工艺品厂,专门开发椰棕工艺品,就这样,短短三年时间,他就大赚近1000万元!

他就是莫云峰,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人,今年36岁,从当年情感挫败,生活贫困,到今天摇身一变成为千万富翁,莫云峰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三年来,莫云峰可以说受尽了各种苦难和挫折,但是他都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善于钻研,不怕失败的精神挺了过来。

如今他在当地工业园区拥有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新厂,而他的椰刷和椰棕工艺品更是出口到了新加坡、韩国等。其实通过莫云峰的财富故事,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每个人身边都不乏椰子皮,只要有心,即使废弃的椰皮,你也能创造千万财富!

猜你喜欢

  • 奥巴马在哈弗的生活

    本科毕业后,奥巴马曾就职于高薪的华尔街咨询公司,俨然成了标准意义上的精英。然而,一种内在的使命感让他放弃了这条人生道路,决定到芝加哥最贫困的黑人社区服务。1985年,一个民权组织雇用奥巴马为社区组织者,年薪只有1.3万美元。没想到他在这个职

  • 奥巴马成长经历

    在奥巴马奋起反抗心中的自卑感和堕落冲动前,他经历过一段“街头混混”生涯。奥巴马对自己这段不光彩的经历毫不讳言。他曾经回忆说,“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是个瘾君子。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青年时代的他抽大麻,也用

  • 奥巴马的出生

    奥巴马是个黑白混血儿。在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他写道:“我的父亲与我身边的人完全不同——他的皮肤像沥青一样黑,我的母亲却像牛奶一样白——我对这一点印象深刻。”奥巴马的父亲生于非洲肯尼亚西部尼安萨省一个牧民家庭,属于该国第三大民族卢奥族。后

  • 巴金的故事

    巴金常说自己是“五四的儿子”。《新青年》是他最热爱的刊物。少年巴金曾怀着一颗战栗求助的心写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陈独秀,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写信。最终,他没能等来回信,这是他少年时的一个挫折。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 巴金不知诺贝尔文学奖受邀角逐一事

    曾经巴金受邀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广为流传,据称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团的王海龙从纽约致信作家赵本夫,称该团2007年4月10日起草并通过了致巴金的邀请及致敬信,恳请他接受邀请,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巴金家人近日却告诉记者,巴金及其

  • 巴金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渊源

    1944年5月,巴老携女友萧珊路过贵州前往重庆,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宾馆完婚,一个两人世界的简朴婚礼。逗留期间,他开始着手写《憩园》,六天后他爱人只身前往重庆。随后,巴老犯鼻炎住进了省医外科第三病房,萌发了创作“第四病室”的想法。年末,巴金

  • 诺贝尔文学奖不推荐巴金

    巴金先生生前似乎声誉隆隆,死后备极哀荣,这是人们所见到的一面。实际上,巴金在“党国”意识形态寡头的眼中,他就是一枚棋子,只能按体制的路线走路,一旦表现出个性来,就离“弃之若敝屣”不远了。巴金哪儿得罪了这个有“中国的苏斯洛夫”之称的“意识形态

  • 列宁不懂就问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