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寿星在古代有几种意思?东汉明帝为何给老人

寿星在古代有几种意思?东汉明帝为何给老人

收录日期:2025-08-13 02:55:01  热度:9℃

在民间传说中,大脑门儿、手捧灵芝的寿星老人是长寿之神,只要供奉这位神仙,便可求得健康长寿。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就在首都咸阳建造了寿星祠,只不过始皇供奉寿星的理由却不是为了求长寿,而是求天下不再有战事。这是怎么回事,寿星难道还有别的功能!

在早期的星相著作中,寿星即老人星,有预料战事的作用,老人星越是暗淡或者直接看不见,就越有可能爆发战争;如果老人星很明显,那便代表天下太平。

但是,古代朝代更迭,总是逃不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怪圈,真正的太平盛世是少之又少。因此,寿星除了能预卜战事,还发展成了使人长寿的道教神仙,承载着华夏数千年来传承的尊老和孝道观念。

在古代那么多朝代中,大概只有东汉时期的老人腰杆最硬了!只因当时握有王杖的老人,都有极高的地位和特权。

东汉汉明帝在位时期,明帝亲自主持了一次祭祀寿星的活动,奉献贡品、宣读祭文都由明帝亲自出马。除此以外,明帝还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他邀请了全国年满七十岁的老者,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来参加。

宴会结束之后,明帝还赠送给参加宴会的老者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统治者做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有很强的实用功利目的,明帝之所以要举办这次老人宴,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尊老敬老的美德,借此机会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

为了让老人享受到实际的优惠政策,明帝还赋予了持有王杖的老人许多特权。

王杖,也称鸠杖,因为斑鸠是不噎之鸟,所以每根王杖的顶端都有一只斑鸠鸟的雕像。东汉时期的老人的腰杆之所以是封建王朝中最硬的,就要从这根王杖说起。

东汉时期,汝南一平民出身的王姓男子殴打了持有王杖的老人,此事闹到官府以后,这王姓男子被判处斩首并弃尸于闹市。

一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有王杖的老人有犯法的嫌疑,便抓了老人扣留在县衙里,也没有严刑逼供的行为。但是,老人却故意将此事闹大,朝廷二话不说就判处小官斩首极刑。

仅从以上两桩案件来看,朝廷都属于有意偏袒持有王杖的老人,而且对欺负了他们的人处以非常严厉的刑罚,动不动就小命不保。

另外,持有王杖的老人还拥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特权,比如汉朝法律规定:没有子女供养的老年夫妻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且一律免税。谁若是愿意照料那些孤寡老人,也可获得免税待遇,可以免税开店卖酒。

其实,统治者强制推行尊老孝道,还不是因为它所派生出的孝道伦理是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本,服从父权,君臣关系就等同于父子关系。

猜你喜欢

  • 陶望卿:中国历史上惨死的最早裸模

    据《汉书·广川惠王去传》记载:西汉时期广川惠王刘去(?—前71年,汉景帝曾孙,广川缪王之子,前91年被立王)一名妃子叫做陶望卿的,曾经请画工为她画像,画像时“袒裼粉其旁”,充当裸体模特;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裸体模特。但也正因

  • 朱熹简介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着作甚多

  • 李商隐的故事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记载:在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曾共山翁把酒

  • 蒋百里简介

    蒋百里与蒋介石同是浙江人,但不同族。早年蒋百里追随梁启超,矢志推翻袁世凯,晚年与蒋介石共事,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渗透在许多历史事件之中,并从这个侧面反映着一段历史。“我没有刮地皮,没有钱出国!”1930年元旦,上海市市长

  • 钱学森的故事

    美海军次长:宁可毙了他,也不能放他归国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造访者刚刚离开办公室,金贝尔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 钱学森简介

    赴美留学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

  • 张之洞的故事:创办实业

    在中法战争中,七十岁的老将冯子材带领广西军民英勇作战,打得法国侵略军落花流水,赢得了中法战争的胜利。而在战争爆发前,向朝廷推荐起用冯子材的,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公元1881年,张之洞前往山西担任巡抚。山西官场风气的腐败,百姓生活的困苦,鸦片流

  • 刘罗锅的故事:巧对乾隆帝

    乾隆十六年,33岁的刘墉参加了当年的会试,由于文采出众,一举夺魁,剩下最后一关,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就是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当日,只见一位身材矮小、胸凸背驼、蒙着右眼的考生一瘸一拐地来到乾隆皇帝面前,乾隆不由一惊,问他姓甚名谁,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