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紫荆山的传说

紫荆山的传说

收录日期:2025-08-07 23:19:33  热度:10℃

在朔县东南方向,有一座巍峨的大山,叫紫荆山(民间多称莲花山)。关于这座大山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紫荆山光秃秃的,连一根草也没有。这里的百姓生活得很艰苦,一则这里地薄没有产量,二则牲畜也难养,三则北方的匈奴没准什么时候就杀过来了,真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啊。

到了汉武帝之年,大将霍去病、卫青等总算把匈奴打到了大青山以北,老百姓好歹过了几年太平日子。但是,匈奴不是诚心诚意跟大汉帝国和好,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稍稍有了点力量,又准备发动战争。他们把大汉派过去的好多使者或扣压,或杀害,在这种情景下,苏武出使匈奴,以使两国交好,黎民也可免却兵祸。

这苏武一路从长安出发,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雁门关下。因为旅途太过劳累,苏武和他的从人在这时好好地休息了一段时间,再次上路的时候,没想到在山里迷路了。这可怎么办?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在这荒山野岭迷了路,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说不来三两天下来,就渴饥而死。

好不容易在一处山旮旯里找到一户人家,却是穷困潦倒,水米没有多少。不过,山里人厚道,听说是大汉的使者出使匈奴,就把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给苏武他们吃了,又到很远的地方给他们取水喝。苏武很过意不去,但又没有别的办法,跟主人谈及生活,只说是很苦,一粒粮一滴水,来之不易。苏武问他为什么不搬到别的地方去,主人说,一则搬家三年穷,搬不起,二则这里苦是苦,倒也宁静,没有官府征赋,匈奴即使杀来杀去,也不进这山旮旯,所以他们几代人竟然活了下来。

苏武听了,心里更加痛苦,想着自己的使命,便下了决心,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这次任务完成了,让边境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苏武问他们有生活来源,主人说,到山那边忻县一带,劈些柳条啊荆条啊,编些筐儿篮儿笸箩啥得,然后出山去卖,不图挣啥钱,只图糊口。水么,平时就是把雨水和雪水集到一个坑里,要是哪天吃光来,就到深山里挑去……

苏武给那家热情的主人留了些钱就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想,越想心里越不好受,但又没什么办法。就这么想着走着,渐渐地累了,于是跟从人们在一处干净的地方躺下来歇息。苏武手里有一根从忻县过来时折的荆条杖子,用来爬山用的,现在拿在手里费事儿,就地一插,大家便昏昏然睡了起来。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苏武醒来了,把大家伙儿叫起来赶路,没想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之前秃秃的大山竟然一片葱茏,别的植物且不说,漫山遍野到处是紫荆条儿。原来,苏武是星宿下凡,他的手里是有仙气的,把那根荆条一插,这地气一接,就生根发芽了,而且长得特别快。这么一来,这山就好看了,有了生气,到处是水泼泼的。

苏武一路赶到了匈奴,竟然被匈奴所扣留,于是在北海牧羊19年,持节不变,最终回到故乡。当他路过以前那道荒山的时候,山民们不时在路上迎接,而且一个劲儿地感激他,说是苏大人的紫荆帮他们解决了生活的问题,因为他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到忻县那边砍荆条了,因为这山里有了绿气,水也有了。真是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啊!

苏武无心插荆,没想到荆条成荫。人们为了感激苏武,于是把这座无名山取名叫紫荆山。

猜你喜欢

  • 跳三刀

    单手剃清朝康熙年间的二月初二,天津卫北马路,空气中还飘荡着过年的喜庆味道,协和轩剃头棚里顾客盈门,好不热闹。也难怪,一个正月里人们遵守着“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习俗,今天是龙抬头的好日子,就扎堆剃头来了。一个白面无须的小伙子走到了协和轩,对着马

  • 古镇名医

    1。蹊跷的绑架民国初年的一个秋夜,上海郊区的桃花镇有一个医生叫周观,那晚他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正想关门歇息,忽然门被推开,几个蒙面人出现在屋里。这些人也不言语,上前就用破布塞住周观的嘴又蒙上他的眼睛,然后用绳索绑上他就往外拖。周观被推上马车,

  • 半只鸡

    从前,在王国最贫瘠、最偏远的乡下,住着一位年轻的养鸡人。因为他长得矮小瘦弱,而且从头到脚都是鸡毛,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半只鸡”。有一天,国王外出巡视,他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停了下来,对侍从说:“我饿了!快去给我找点东西来美餐一顿吧!这里有

  • 精卫填海(改写)

    西边有一座山叫发鸠[jiū]山,这个奇怪名字的山上,还有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发鸠山上的树林里住着许多鸟儿,有一只小鸟,叫“精卫”。“精卫”雪白的嘴巴,火红的爪子,头上顶着美丽的花纹,像一个戴着漂亮帽子的小女孩。当其他的鸟儿们唱着快乐的歌儿时,

  • 规矩

    早年间,河间府有一个刘神医,专治小儿的肠胃毛病,只需一副药就可治愈,因此人称“刘一副”。前段时间,刘神医收了个叫李四的徒弟。李四原是一家药铺的小伙计,慕名来拜师,刘神医看他心诚至极,又是块学医的料,便答应了。李四聪明机灵,悟性很高,没过多久

  • 梅花知音

    梅县令到宝安县上任已有半年多了,他本是风雅之士,勤于公务之余,最爱提笔画上几幅梅花。他身为县令,照理说在当地没有办不成的事,可偏偏有一桩心愿迟迟没有达成。原来本地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画梅大家,姓铁,他笔下的梅花铁骨铮铮,大伙儿全叫他铁骨梅。梅县

  • 秀才送灯记

    大宋年间,古剑南梓州东北深山的茂林修竹里藏着一座千年古庙,乡下人叫蚕神娘娘庙。这蚕神娘娘庙虽小,却一向香火鼎盛,因为它是周边乡民心灵的慰藉。所以方圆百里都有人前来上香许愿祭拜。穷秀才的家就挨临蚕神娘娘庙。穷秀才姓文,家里穷。小时候,好学的他

  • 东施美

    东施效颦的故事听得不少,传说里的东施,长得丑陋,却有一颗爱美的心,只是弄巧成拙,出尽洋相,但你可知道,也许这一切都是一场误会……春秋时期,越国诸暨苎萝村分为东西两村,有一对姓施的结拜兄弟,膝下各有一女,住在东村的施大郎之女叫东施,住在西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