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立即行动”是一种好的习惯

“立即行动”是一种好的习惯

收录日期:2025-08-07 20:24:29  热度:10℃

“立即行动”是一种好的习惯

弗兰克·贝特格最喜欢这样一段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为了积极地付诸行动,你在自我控制的同时,用同样的内力激励自己。什么是激励?激励就是鼓舞人们做出抉择并从事行动,即“内部催动”。本能、热情、情绪、习惯、态度、冲动、愿望或想法,能激发人行动起来。没有人是不受到激励而去做任何事的。激励的动机是很多的,其中十种最基本的是:

① 自我保护的愿望;

② 爱的情绪;

③ 恐惧的情绪;

④ 性的情感;

⑤ 今后生活的愿望;

⑥ 谋求身心自由的愿望;

⑦ 愤怒的情绪;

⑧ 憎恨的情绪;

⑨ 谋求认识与自我表现的愿望;

⑩ 获得物质财富的愿望。

这些都是需要自我激励与自我控制的。人是动物界中惟一有意识的成员,只有人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

自我激励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自我激励的秘诀就是“行动”。自我发动法实际上就是一句自我激励警句:“立即行动!”无论何时,当“立即行动”这个警句从你的潜意识里闪现到意识时,你就该立即行动。

平时就要养成一种习惯:用自我激励警句“立即行动”,对某些小事情做出有效的反应。这样,一旦发生了紧急事件,或者当机会自行到来时,你同样能作出强有力的反应,立即行动起来。假如你有一个电话应该去打,但由于拖延的习惯,你没有打这个电话。如果自我激励警句“立即行动”在你的意识里发生了作用,你就会立即去打这个电话。又假定你把闹钟定在上午6点。当闹钟闹响时,你睡意仍浓,于是起身关掉闹钟,又回到床上去睡。久之,你会养成早晨不按时起床的习惯。但如果你听从“立即行动”这一命令的话,你就会立刻起床,不再睡懒觉。

一个勤奋的艺术家,他力图不让任何一个想法溜掉。当他产生了新的灵感时,他便立即把它记下来,即使是在深夜,他也会这样做。他的这个习惯十分自然,毫不费力。对他来说,这就像是你想到一个令人愉快的念头时,你就不觉地笑起来一样。

许多人都有延宕的习惯。由于这种习惯,他们可能出门误车,上班迟到,或者失去可能更好地改变他们整个生活进程的良机。历史已经记录了有些战役的失败仅仅是由于某些人延宕了采取得力行动的良机。

记住自我发动的警句:“立即行动!”

“立即行动!”可以影响你各方面的生活。它能帮助你去做你所不想做而又必须做的事,同时也能帮助你,去做那些你想做的事。它能帮助你抓住宝贵的时机,这些时机一旦失去,就决不会再回来,哪怕只是打电话给你的一位伙伴,告诉他:你很想念他。

自我发动警句“立即行动!”是一句重要的自我激励语句。记住了这一句话便是向前走了重要的一步。

猜你喜欢

  • 一只鸽子的八万大劫

    有一天,佛带着弟子舍利弗来到祗桓,在那里歇脚。午后四时左右,佛和舍利弗从打坐中起立绕行。这时,一只鸽子正受到老鹰的追赶。鸽子惊恐不已拼命飞,想逃离鹰的利爪。当鸽子飞到佛的旁边停下来时,佛的步伐正经过那里。当佛的身影遮住鸽子时,鸽子感到全身安

  • 花鸟的绝招

    一只花鸟,被秃鹫盯上了。他东逃西躲,脱不了身,就施出绝招,飞快地停在树枝上,把羽毛展开。他的羽毛是彩色的,让微风一吹,舒展成五瓣,很像一朵盛开的花。秃鹫寻找了一番,只见花,不见鸟,就怒气冲冲地间歇在树干上的松鼠:“喂,看到一只小鸟逃到这里没

  • 坏脾气得出乌龟丧命

    池塘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它和常来这里喝水的两只大雁成了好朋友。有一年天太早,池塘干涸了,乌龟没办法只好决定搬家。它想跟大雁一起去南方生活,但它不会飞。于是,两只大雁找来一根树枝,让乌龟咬着中间,它们俩各执一头,再三叮嘱乌龟千万不能开口说

  • 妙计除娼患

    自大明开国之初,暨城便是万千烟花女子云集之地。谁想,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突然颁下圣旨,要整饬风化。于是,主管暨城扫黄的提举谢长仁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这提举,是朝廷设置的主管专门事务的官职,比如说主管盐运的,叫盐课提举;主管教育的,叫学问提举…

  • 谁奸污了张大嫂

    民国一十五年,张老大跟随直鲁联军攻打冯玉祥的队伍。有一天,张老大刚从火线上撤下来,就收到一封报喜的家书,信上说旧历八月初八日,妻子张大嫂生产了一个胖小子。张老大掰着手指一掐算,鼻子就气歪了:“他妈的,小婆娘子不老实。”心里暗暗叫骂,就火烧屁

  • 侠盗谢三

    抗战时期,五台地区有个叫谢三的人,自幼在五台山学得一身本领,飞檐走壁,杀富济贫,人称“飞天侠盗”。小鬼子一进五台县,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尤其是宪兵队队长龟田英寿,对抗日人士残酷镇压,杀人如麻,提起他来当地百姓无不咬牙切齿。有一天在巡逻的时

  • 恶有恶报

    清朝乾隆年间,沧州有个叫李孟昭的穷酸书生。他父母早亡,家徒四壁,仗着半罐子学问,曾在县衙做抄文书的差事。这年盛夏,李孟昭去京城投亲靠友,不料走到半路,盘缠就已花光。走不得,回不去,李孟昭正饿得发慌,突然有人一拍他肩膀:“这不是李先生吗?好巧

  • 书生一支笔

    南康有一书生,屡屡参加科举不中,便静下心来习字练画。日久,在当地也有几分名气,但还没成大家,书生只有苦苦钻研,以求有朝一日名满天下。一日,他进黎山拜访了空大师,归来已是暮色黄昏。走至一山崖前,忽见一野兔出现在前面,书生走快它也走快,书生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