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书生一支笔

书生一支笔

收录日期:2025-08-08 04:58:34  热度:13℃

南康有一书生,屡屡参加科举不中,便静下心来习字练画。日久,在当地也有几分名气,但还没成大家,书生只有苦苦钻研,以求有朝一日名满天下。一日,他进黎山拜访了空大师,归来已是暮色黄昏。走至一山崖前,忽见一野兔出现在前面,书生走快它也走快,书生走慢它也走慢。书生甚感奇怪,不觉跟着它来到一个洞穴前,野兔不见了,倒是昏暗中洞口有一位紫衣姑娘正含羞地望着他。书生一愣,猛地站住,揉揉眼睛再看,哪有什么姑娘?咦,地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发光!书生赶紧上前拾起来一看,不由大喜,原来是一支紫毫笔,笔杆为白玉制成,圆润温婉,笔尖紫中带亮,熠熠生辉。

书生得此笔后,书写绘画更是得心应手,技艺日增,名声远扬,人称“江南一支笔”,求字画者络绎不绝。 先前他一个穷书生,父母早亡,只有一间茅屋安身,媒婆见了都要绕道走开。如今名声大了,上门提亲的媒婆把门槛都快踩平了,可书生毫不动心。为啥呢?只为这支神笔。当初得到神笔时,书生明明看到有个漂亮姑娘含情脉脉地看着他,可一眨眼就不见了,只留下了这支笔。书生对那姑娘一见钟情,时刻铭记心中,他在心中暗暗打定主意,除非找到那赐笔姑娘,否则终生不娶。为寻找那姑娘,书生曾多次重返得到神笔的那个地方,可找来找去,根本就找不到那个洞口,更不要说见到那个赐笔的姑娘了。 有天晚上,书生刚刚睡去,忽见一人影飘到床前。书生先是一惊,而后大喜,原来此人正是他日夜思念的赐笔姑娘。姑娘见了书生,没有欢喜之状,而是满面泪流,书生大惊,问:“姑娘何故如此悲伤?有什么难处请说出来,书生一定全力相帮。”姑娘叹了口气道:“只因家父今遇一难,书生若能相帮,小女感激不尽。”之后,姑娘在书生耳边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话,书生连连点头。姑娘脉脉含情望了一眼书生,转身离去。书生伸手去拉,一下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虽是梦境,可姑娘刚才说的事书生却记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书生按照梦中姑娘的指点,来到南康府的一条小街上,果然看见有个猎户站在那儿大声叫卖:“快来呀,刚猎获的大野兔。”猎户身旁的笼中,一只大灰兔正眼巴巴地望着他。书生立即上前应道:“多少钱?我买了。”猎户伸出了一个指头,正要开口,不料旁边过来一个人大声说:“此兔本大爷买了!”书生回头一看,认得是府衙刘捕头家的仆人,忙说:“我先来,我已买了。”哪知那仆人说:“谁说是你先来的?不信你问这个卖兔的猎户。”仆人转头眼睛狠狠地盯着猎户说:“刘大人特地命小人来的,误了刘大人的大事你可担当不起啊!”猎户只好小声地对仆人说:“你先来,我卖给你。”书生急了,拼死也不能让猎户把兔子卖给那仆人。 正在争执间,正好刘捕头经过小街,他认得书生,知道他的字画值钱,见了这般情景,便向书生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书生要给他写一幅字,他才把兔子让给书生。情急之下,救大灰兔要紧,书生只好破例当场给刘捕头写了一幅草书:“狐假虎威。”刘捕头本就不识几个字,当下欢天喜地捧着字走了,书生这才把大灰兔买下,急急赶了回来。 书生进得深山,按照梦中姑娘说的路线,左转右转,终于在一处山崖前看到一个洞口。呀!这不就是那次得到神笔的地方吗?书生把大灰兔放出来,那大灰兔没有立即跑进洞,而是捧起前脚对着书生作了个揖,然后一步三回头地进了洞穴中。 当夜,书生又梦见了那姑娘。姑娘再次向他道谢,走时还说了四个字:“后会有期!” 这天,书生正在书房泼墨挥毫,忽有人来报,浔阳知府求见。书生一怔,心想,自己与浔阳知府从未有过来往,今天他上门求见,定是为讨要字画之事,这事真让人为难。这浔阳虽与南康仅一河之隔,属于邻地,按说应该多多走动交流才是。可书生有一怪癖,凡是官府求字画者,一概不理,只与文人雅士交往甚密。如今这浔阳知府来访,是理还是不理?

没等书生想好如何回复,那知府大人已闯进了他的书房。书生恼怒道:“你纵然是官府之人,也不能私闯民宅吧?”知府大人急道:“请不要责怪本府,只因有要事相求,才如此冒昧,还望海涵!”书生问:“何事有劳大人如此慌乱?”知府脸色一沉,说:“救人!”书生冷笑道:“我一介书生,一不能舞刀动枪,二不会出谋划策,拿什么帮你救人?” 知府双手施礼道:“别的我也不用,我只向你借一样东西。” 书生问:“什么东西?” 知府瞧了一眼书桌上的紫毫笔,道:“借你这支神笔一用。”

书生一听此话,不悦道:“这江南谁不知道我这支笔是笔在人在,人随笔走,人笔不分,如今你说要借笔一用,岂不是强人所难吗?再说,一支笔怎能去救人?”知府这才坐下告诉书生他此来的目的。 只因近来鄱阳湖湖水猛涨,加上长江水倒灌,浔阳遭受大水灾,全城百姓正遇灭顶之难。浔阳府急急上报了朝廷,可毕竟远水难解近渴,怎样赈灾?他们也想了几个办法,组织义演,动员捐赠,效果都不大。这才想到“江南一支笔”,早就闻名他的字画有如神鬼出没,在浔阳城富商中一直以得到他的字画为荣耀,何不请他来出面主持一个书画义卖、以赈水灾呢?又素闻书生清高难请,从不与官府打交道,可如今事关浔阳城百姓之生死,知府只好亲自来了。声言借笔,实是请人。 书生听完知府的话,半天没有作声。知府以为他不肯答应,正要开口,哪知书生道:“请大人再稍坐片刻,我收拾一下东西就跟大人动身。”知府大喜。 书生果然跟着知府来到浔阳,当日知府便召集手下议事,布置书画义卖之事。第二天,浔阳城富商听说“江南一支笔”举行赈灾义卖,纷纷前来抢购。书生现写现画,果然是神笔非凡,当下把义卖所得银两全部捐献给灾民。由于书生开了个头,浔阳城本地书画人士也积极效仿,把赈灾搞得热火朝天。许多灾民因此得到及时救治,一个大水灾,竟然没有饿死人,那支神笔功不可没。

书生临走时给知府画了一幅画,画面是一江清水,远处隐约现出一座屋亭,旁题四个字:清水衙门。书生说,这是他唯一的一次破例主动赠给官员的字画。 不久,“江南一支笔”的名声传到了京城,朝廷下旨宣他进京,为当今皇帝写字作画。 消息传来,整个南康城都震动了。想不到一个穷书生,能有如此好运,进京享受荣华富贵了。书生却很为难,他最不愿意的就是与官府交往,如今还要给皇帝写字作画,虽说荣耀无比,可他心中还是一百个不愿。但不听皇帝的旨意可是要杀头的呀,怎么办? 这天,他来到黎山拜访了空大师,大师只“呵呵”大笑,指着书生手中的笔,并不回话。书生似有所悟,返回途中,在一处山道上竟然遇到了赐笔姑娘。姑娘先是给书生道了谢,然后开口道:“此为最后一面,书生好自珍重。”书生问姑娘此话何意?姑娘看了书生一眼,低下头道:“当初,我是羡慕书生才华才忍痛把身上的毛发制成紫毫笔送与你的,见笔如见人,能终身与书生相伴,此生足矣。后又难为书生力救父亲,如此大恩感激不尽。如今小女要闭关修炼,再要相见,只有隔世了。”说罢,姑娘泪如雨下。书生一把抓住姑娘,说:“你我心心相应,何不白头偕老?”姑娘摇了摇头说:“你我非属同类,小女修练未到,不能与公子相伴。如若有缘,来生再见!”话说完,姑娘飘然而去。 回来的途中,书生恍恍惚惚,回想赐笔姑娘所说的话,心中陡然一亮,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躲进深山磨练,只为技艺,不图眼前富贵。 却说差官来到书生家里,早已不见书生踪影,只见书桌留有一纸条,上书:笔为神赐,吾为民书。 三百年后,南康又出了一位书生,人称“江南一支笔”,那支笔也是紫毫白玉杆,熠熠生辉。所不同的是,书生身边有一紫衣姑娘为他斟茶磨墨,相伴一生。

猜你喜欢

  • 阮小二在何地隐居

    水泊梁山北约二百多里处,如今平阴县境内,有一个七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庄,名叫阮二庄。说来奇怪,这阮二庄竟连一户姓阮的人家也没有。这却是为何呢?传说北宋末年,梁山泊农民起义军被招安之后,水军头领阮小二,退隐水泊,带领女儿阮桂英打鱼为生,经常住在这

  • 梁山石龟会爬之谜

    梁山寨西北面一箭之远的地方,有一座青褐色的石头小山。这山呀,奇怪得草芽不生,树木不长。山北面半坡上,有一块五丈多长的大石头,站在山下往上看,那石头的形状,很像是一只活脱脱的大乌龟,挺着***,昂着头,向着山顶爬得好还劲哩。当地人都管这山叫龟

  • 燕青妻坚贞归天真相何在

    梁山群峰风光秀丽,山上松柏苍翠,山下花果飘香。尤其是山东南的杏花村更是幽雅别致。一提杏花村,人们自然先想志杏花酒,就想起杏花。杏花是何许人也?她是怎样坚贞归天的呢?北宋末年,一个姓王的老汉,老伴早亡,带着独生女儿杏妹在这儿开了一个小酒馆。王

  • 梁山百姓是怎样待义军的

    梁山主峰虎头峰崖的北边,有一个小山头。山上山下处处是杏树梨树,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杏花、梨花雪白。远远望去,似九天落下的瀑布,像东海翻起的银涛,因此人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雪山峰。说起雪山峰,还有一段梁山百姓诚心待义军的故事哩。那是大宋年间,山下

  • 英雄井水为何一落百丈

    梁山泊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山青水秀,而且哺育了一代英雄豪杰,到处都有他们的英雄业绩被人传颂。下面讲的是一个流传不衰的故事。宋江寨顶上有一口长四尺、宽四尺的大井,传说是当年梁山泊英雄们在岩石上人工凿成的。人们都称之为英雄井。这英雄井说来也

  • 白发老奶显神助梁山

    两军作战,都要有后勤兵士供应充足的粮草,埋锅造饭,为作战的官兵办好足够的伙食。可是你听说过梁山的英雄好汉们依靠一块山石煎出的饼子战胜宋军的故事吗?这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大宋皇帝得知宋江在水泊梁山树起起义大旗,万分惊怕。忙集结全国的精兵良将

  • 黄门山石垒是谁堆起来的

    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们的神奇传说几乎在中原大地到处流传,只要有人迹的地方几乎都有一个关于他们行侠仗义的故事。黄门山在石垒很平常,可是你知道它们是谁堆起来的吗?黄门山,在江苏省江浦县西北。这山有一百多丈高,山势险峻,山上有几股泉水,古老的兜率寺就

  • 吴用是怎样巧用疑兵计的

    梁山东南的平原上,有一个绿树簇拥的大村庄,叫蔡林村。这蔡林村又叫晒甲林,说起来还有一段水泊英雄不费一兵一卒就吓得退几万官军的传说哩。当年,梁山四周,大水茫茫,芦苇丛丛。蔡林村地处水泊南岸,还是水中的一片高地呢。宋江、吴用等一伙英雄,在八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