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换个方式讲故事

换个方式讲故事

收录日期:2025-08-07 23:34:20  热度:9℃

小戈先说一个故事给古古听。

美人鱼爱上了人类的王子,她很想到陆地上去找王子,就跑去找海底的女巫,要女巫把她的鱼尾巴变成一双可以在陆地上行走的腿。

后来呢?古古问。

这是小戈讲的故事,他的悬疑是: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轮到古古讲个故事给小戈听。

又穷又饿的老婆婆,路过一个全村人都非常小气的村子,老婆婆请村民随便给点吃的,村民却把吃的都藏起来,不给她吃。老婆婆没办法就在路边捡了一堆小石头,把石头加在水里面,煮汤。

结果呢,老婆婆竟然煮出一锅全村人从来没喝过的、有史以来最好喝的一锅汤。

怎么会这样?小戈问。

这是古古讲的故事,她的故事的悬疑,不是什么,而是怎么。

悬疑有很多种,不见得是让别人问后来呢,才叫悬疑。我有一次,必须在节目里介绍画家常玉的生平。我知道很多观众没听过常玉,而且很多人觉得画家这种人,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

我判断,如果节目一开始,我说:常玉年轻的时候就很想到外国去学画,他家里当时还算有钱,就花钱把他送去巴黎当我说到这里时,大部分观众不会兴致勃勃地问:后来呢?常玉去了巴黎以后,发生了什么事?观众大概只会想:常玉是谁呀,我听都没听过。就拿起遥控器转到别台去了。

我就把说故事的顺序改了一下。节目一开始,我拿起一本常玉的传记,说:我手上这本书,大概只比鼠标垫大一点点,但这么小的面积,如果上面画的是常玉画的油画,那么,它现在的市场价格,大概是新台币两百万元到三百万元。用这种称斤论两的方式,来做常玉生平故事的开场,肯定会被很多爱好艺术的人认为庸俗极了。不可否认的是,我留住了很多听都没听过常玉名字的观众。他们可能觉得艺术不关他们的事,但他们会觉得这么小张的画,能换成两三百万的钱,这事可以听一下。

石头和白水,能够煮成好喝得要命的汤?两个手掌大的画,就能卖新台币两三百万元?这些就是很多人爱说的,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爆点。

你如果习惯把爆点藏在故事的很后面,可能听你说话的人,熬不了那么久,就纷纷去上厕所了。

如果有兴趣练习这种说话方法,可以看看报纸或网络上的新闻,都喜欢用什么样的标题。通常,标题就是整则新闻的爆点。他们拟标题的技巧,就是要让读者好奇怎么会这样、怎么这个男星会劈腿、怎么这个女星会怀孕、怎么这个富豪会破产、怎么这个大官会被关。

我如果把现在你手上这本书用塑料膜封起来,上面贴一个大大的贴纸,写着这本书只卖给明年运气很好的人,也许你就会想把这本书拿到结账的柜台去。

猜你喜欢

  • 一根竹棍上的爱

    最近她总喜欢跟母亲吵架,原因是近来对方常常“迷糊”,在她上学的路上,要么稀里糊涂地把她带进了猪圈里,弄得她满脚都是猪粪,要么莫名其妙地又将她领进某个路边的小水坑里,弄得她鞋袜俱湿……这让她在同学面前感到很丢脸。因此,她不愿意跟在母亲后面,继

  • 我们不需要为了恋爱而恋爱

    “我们谈一场一周就分手的恋爱,好吗?”在大学里,恋爱的话题经久不衰。兴许是高考之后就彻底摆脱了“早恋”的大帽子,大家乐于放飞自我,一边给自己贴“单身狗”的标签,一边又抓心挠肝地想要脱单。时间过去了太久,我已经记不清最早是在哪个公众平台上见到

  • 幸福的钢琴

    七十年代初,他和她在新疆相识,两个人情投意合,就开始了恋爱交往,最终喜结良缘。结婚初期,他在河南,她在新疆,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五年后,她终于调回了河南,与他团圆。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有着常人的幸福。不久后,他们拥有了一双儿女,看着乖巧的儿

  • 总有一条路花香满径

    从小,他就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然而父母并不支持。在他们看来,按部就班地读大学、毕业后从事医生或律师这样的稳定职业才是“正途”。为了让他清醒,家里断了他的经济来源。那时,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为了糊口、交学费,在结束一天高强度的训练后,

  • 麻袋支招

    元末明初,苏北东台沿海连年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朝廷看到了这一情况,决定从苏州阊门一带,移民至此垦荒。接下移民安置任务的各盐场场长,各自打着如意算盘。这也难怪,移民中有年富力强的,也有老弱病残的,谁都想接收些好的移民。知县姓汤,这天

  • “爱情”不是古老传说

    提到“爱情”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孟姜女的故事还是梁祝的传奇?其实,普通人一生中并不会经历那些古老传说中的故事,我们的爱情,可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生长出来的,又在柴米油盐的摩擦中褪去最开始的光华。与爱情传说相比,似乎是那么平凡,那么

  • 恩爱鸟的启示

    不久前的一天,我和丈夫偶尔走过一条商业街,我们随意走进一家宠物店,想看看里面都有什么宠物卖。我们走过一排排装着狮子狗、斑点猫和海龟的笼子,突然,一对漂亮的恩爱鸟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跟我们见到的其他恩爱鸟不一样,这一对看上去真的很“恩爱”。在我

  • 母爱的自省

    英国某家报纸曾给读者出了个讨论题:这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结果最简短的,是作家切斯特顿平静的回答———“亲爱的先生们:在我。”就这几个字。一针扎准了痛穴。有一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个小学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我没有童年》。在一片对“外因”的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