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为什么富人富,穷人穷?

为什么富人富,穷人穷?

收录日期:2025-08-08 05:53:08  热度:8℃

仅仅是因为富人工作更卖力、更长时间吗?是不是因为他们更愿意承担风险、作出牺牲,而穷人则上午10点后就唿唿大睡,还把钱都挥霍在网络游戏上呢?或者更具体来说,是不是因为富人重视教育、机会遍地,而穷人则来自勉强度日的一代又一代呢?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美国,收入差距已经增长了将近三十年。而这个差距在2012年达到了破纪录的比例,收入位列前1%的美国人拥有所有家庭收入19.3%的财富。对于一些决策者和公众成员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如果不从个人和体制两个方面寻找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原因,是无法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哈佛大学的一位行为经济学家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认知心理学家有一项最新研究,它可能有助于解开这个一直以来的难题。在他们最近出版的书——《稀缺感:为什么极少的拥有意味着很多》里,赛德希尔·穆拉伊纳丹和艾尔达·沙菲尔认为,并不是因为月光族不善理财,而使得他们经常处于没钱的状态,反而是因为他们处于没钱的状态,所以才不善理财。这是一个微妙却意义重大的概念转变。

依据来自大量测试和实验收集的数据,两位作者认为,不断商讨应该首先用哪张信用卡支付或者根据销量应该把哪一罐花生黄油放入购物车会造成精神损伤,这种损伤不仅会耗尽一个人的认知资源还会减弱规划明天的重要性,因为今天的需求量太特么大了。换句话说,当你挣扎着踩水时,计算哪条海岸线最近的能力变成了奢侈品。

沙菲尔说:“让你的电脑同时运行16个程序,那么所有的速度都会慢下来。因为一次做的太多了。”

比喻已经足够了。来看看实验证据吧。

在一项实验中,两位作者要求参与者想象维修他们的车需要300美元,他们可以立即支付,可以用贷款支付,也可以完全忽视。然后两位作者让参与者回答一系列由电脑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旨在衡量他们的逻辑思维、认知功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的参与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表现出了相似的智力水平。

然而,当两位作者将维修费提高到3000美元并重复这项实验时,穷人的智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富人,甚至有人的iq降到了13或者晚上睡觉时的数值。

一次实地考察,沙菲尔和穆拉伊纳丹让印度的甘蔗农民在准备收割前(大多数人钱很少时)和刚刚收割后(大多数人临时钱很多时)做心理测试。结果不出所料:收割后,农民们在测试中的表现要好得多。

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稀缺感的存在似乎在人脑中创建了一条狭隘的视野。它在帮助人们专心于紧急问题的同时,也会使目前位于次要地位的约会、差事和愿望变模煳。这样,贫困的生活往往使贫穷的状态延续。

沙菲尔说:“我们用智力带宽来集中注意力、做出决策和抵制诱惑——心理学家称之为‘主动记忆‘。我们一直都知道,当工作记忆增加时,就会损伤主动记忆。比如,当你不得不去记住一个七位数时,你就记不住那么多其他需要做的事。增加智力带宽和工作记忆的负荷会让你做事时经常出错。

两位作家的研究也不仅限于穷人和他们缺钱的情况。在《稀缺感》中,沙菲尔和穆拉伊纳丹认为这种缩小的心态会由于各种原因在任何人身上出现,不管是缺乏时间、食物或是友谊。没有人能够幸免。

沙菲尔说:“我们很谨慎地指出,这不是关于穷人——而是居住在贫穷环境中的人。想想饥饿的感觉。如果你感到饥饿,那就是你当时所想的。你不必花很长时间——一感到饥饿,你就会产生这种想法。”

有些批判者坚持认为这两位作家完全混淆了因果关系——穷人穷是因为他们缺乏智力和毅力,而不是反过来——沙菲尔则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沙菲尔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是,不论你认为导致人们贫穷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考虑到的所有因素都与贫穷的环境有明显的关系,而不是与人们自身。在同样的环境中,穷人和富人表现的一样好,当暴露在匮乏的环境中,穷人的表现突然就变差了,尽管还是同一群人。”

但是两位作家所描述的环境与压力不同——一定量的压力其实有利于我们完成任务——所有这些对生活在慢性贫困中的人或经历过一段时间经济困难的人来说显而易见。身无分文是很艰难的。缺钱不仅会限制你能做的事,现在还会让你的生存陷入妥协,在最基本的商品和服务中不断纠结。回到带宽的比喻,这就像在电脑下载文件时浏览互联网,永无止境。当你完全不知道怎样支付拖欠的水电费时,却无法阻止自己不去想这件事。

但是根据美国两极化的政治格局判断,对一些人来说的常识不等于对所有人都是。就此,沙菲尔说,他希望这些数据能在对立阵营间架起一座“移情桥“,或许也能让华盛顿的一些决策者了解穷人们的困境。两位作者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法,如自动把工资存入账户和药瓶中。基本上任何帮助解放带宽的事都可以做。

在纪录片《所有人的不平等》上映之际,前美国劳工部长罗伯特·莱希说:“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收入分配最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在迅速扩大。”这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走向繁荣,对剩下的人来说却意味着毁灭。尽管沙菲尔和穆拉伊纳丹的研究没有涉及到差距扩大的方方面面,但是它直面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为什么穷人靠自己摆脱贫困如此困难。

猜你喜欢

  • 母亲的画像

    他从没见过自己的母亲。母亲生他时难产,送到医院已昏迷不醒,医生告诉父亲,大人和孩子只能保一个。当父亲艰难地说出保大人时,母亲突然醒了,用尽全身力气乞求医生和丈夫:“保孩子!”这是母亲最后说出的三个字。他刚懂事时,也曾哭喊着要母亲,可看着奶奶

  • 每天爱你一小时

    他白天工作很忙,骑一辆二手摩托车给人送货。她留在家里。有时候她去附近的垃圾箱,把别人丢弃的纸箱子拿回来,压平之后堆在屋里。他说过她很多次,箱子很脏,不要往家里拿。她答应得好好的,可一转身就忘了。那一次,他跟一个姑娘谈恋爱,姑娘提出要到家里来

  • 我也会为你放下一切

    (一)母亲老了,老得只认识他这个儿子,每天他出门都会跟着他一起往外走,好不容易哄回家,回到家里不过片刻就会问别人:哥哥(随着别的孩子称呼他)什么时候回来?等到他回家就会像孩子一样跟在他身边。每天看着母亲期待的眼神,他想起小时候等母亲回家的情

  • 妈妈永远的“好”

    母亲是个好女人,她真的很好。不管她感觉多么糟糕,也不管这一天过得多么倒霉,如果你问她怎么样,她一定会回答——“很好”。母亲经历坎坷,从德国移民来的外祖父英年早逝,她15岁就被迫辍学,整天做工贴补家用。母亲常说,她小小年纪就懂得了生活不总是赐

  • 叫声“娘”,您在天堂能否听见

    如今,我结婚了,女儿也两岁了。而她,那个我曾经恨了多年的胖女人,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梦中。很多次,我梦见她抓着我的手说:“叶紫,我是你娘,我是你娘啊。”一一名被遗弃的女孩,带着切肤的伤痛和复仇的快感,将渴求弥补过错的生母,一次次拒之门外,哪

  • 我是真的爱着你

    不记得我是否亲昵地喊过我妈“妈妈”,她60岁生日的那天,我踌躇着举杯,仍旧没能喊出一声“妈妈”。此时,她已经花白了头发,而我越过30年的记忆,回首隐隐的悲愤,看见我小时候茫然地苦闷着,想在满大街的慈祥面容中为自己找一个“妈妈”。我怨恨着,忘

  • 说好的承诺

    42年前,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17岁女孩埃德瓦达·欧贝拉糖尿病急剧恶化,被家人送进医院。欧贝拉望着母亲凯伊,用微弱的声音说道:“妈妈,不要离开我,好吗?”凯伊强忍住泪,点着头说:“放心,妈妈永远也不会离开你。”经医生全力抢救,虽然欧贝拉

  • 全世界只剩我最爱你

    请让我做个堂堂正正的废物我躺在病床上发微博:不进医院,不知道健康有多宝贵。然后看评论看得很欢乐,底下纷纷回复:进去了啊,什么时候进去的,咋进去的?让我瞬间有种失足少女的错觉。没错,我是失足了。我和校篮球队的男生打赌玩滑板,结果不仅输了,还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