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最后一位公主荣寿公主是谁?她的结局如何?

最后一位公主荣寿公主是谁?她的结局如何?

收录日期:2025-08-07 22:09:46  热度:10℃

《清史稿》中公主名单中的最后一位,便是荣寿公主。是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的嫡长女,也称荣寿固伦公主。

荣寿八岁那年,皇宫里的两位皇太后都十分喜欢她,下了一道懿旨,把荣寿接到皇宫居住,由她们两位来抚养,还把荣寿晋升为固伦公主。

12岁那年,恭亲王坚持推辞,荣寿的公主称号又变回了荣寿,她还多了个丈夫,固伦额驸景寿之子志端,是慈禧太后亲自赐婚的。

但是,婚后五年,志端就去世了,荣寿小小年纪就成了寡妇。慈禧是真的特别喜欢这个养女,对她的遭遇十分心疼,恢复了她的固伦公主称号,还赏食固伦公主双俸。

由于荣寿从小便在慈禧的教养下长大,吃穿用度都是正经的公主级别,所以身上的气质带着皇家的威仪。荣寿的行事作风也非常干练,就连慈禧她都敢教训。

慈禧喜欢奢侈的生活,特别害怕寂寞,身边总是围绕着一大群大寡妇,小寡妇,慈禧将她们都叫到自己身边来,也是为了聚在一起不那么冷清。但是,荣寿却常常对慈禧太后说,您都这么大年纪了,干嘛还穿红戴绿的,给谁看呢?要节约。

荣寿公主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不管是出嫁前,还是出嫁后,荣寿公主都喜欢穿浅色衣服,造型不夸张,只要得体就好。只不过她是喝皇家的水长大的孩子,不管穿什么,总是有一股高贵的气质在。

在长相上,荣寿公主不是大家眼中的美女,搞不好,很多人都会认为她很丑。宫里的太监回忆,说荣寿公主的背影看起来和宫里的皇后隆裕很像,但是正面却要比隆裕更好看些。

隆裕皇后有些龅牙,身材瘦瘦高高的,像个干柴棍。而性格使然,隆裕皇后总是对自己过于高的身高感到自卑,所以常常佝偻着身子,很像一个老妇人。相反,荣寿公主虽然面容显老,看起来像老妇人,但是她每次出现都昂首挺胸,身上有一股自信超凡的气质,看起来比隆裕皇后更有威严。

慈禧和光绪帝之间,若是没有荣寿公主调节,恐怕早就闹翻了天。夹在这对母子之间,荣寿公主也有很多不得已。她常常劝了慈禧又劝光绪,总之是个老好人。

光绪帝总是对身边的人不信任,看谁都像是慈禧派到他身边的奸细,所以一开始对慈禧养女的荣寿公主并不是很好。荣寿公主倒是不在意,她常常出面缓和这对母子的关系,还经常帮助光绪帝以及光绪帝最宠爱的妃子珍妃。

可以这样说,由于慈禧不喜珍妃,在宫里,除了荣寿公主和光绪帝,根本没人愿意搭理珍妃了。宫女和太监们也常常为难珍妃。珍妃知道荣寿公主愿意帮她,所以她只能对荣寿公主哭诉,她还对荣寿公主说,以后我要是遇到危险了,还请公主一定要救我,只有公主能救我了!

但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光绪没来得及带上珍妃,慈禧又有意将珍妃留下,这才在离开皇宫之际,派人将珍妃推入了宫里的井里。这个时候的荣寿公主并不在慈禧和光绪帝身边,等她知道珍妃的死讯以后,她十分自责,声称是自己没有保护好珍儿,是自己对不起她!

清王朝灭亡以后,荣寿公主虽然不再是国家的公主,但有她在的地方,依然充满着一股皇家的味道。纵然不是荣寿公主故意搞排场,而是她身上本就与生俱来这种气度。恐怕在他们心中,荣寿公主是永远的公主吧!

没有俸禄了,荣寿公主便掏出从前存的钱,干起了开钱庄的生意。如果有前清朝的贵族们来投奔她,她也愿意收留他们,所以在世人眼中,荣寿公主才是一个活的最自在的人。

猜你喜欢

  • 手不释卷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

  • 左提右挈的故事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武臣率兵攻克邯郸后,自立为赵王。武臣派部将韩广北上夺取燕地。韩广占领燕地后,自立为燕王。武臣闻报大怒,立即带领左、右校尉张耳、陈馀前去伐燕。武臣带少数将校深入燕地了解敌情,被燕军发现,经过一场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燕军俘获

  • 作舍道边的故事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今山东胜县东南)人,其父专门研究过周期的礼仪制度,曹褒十几岁就跟着父亲研究礼仪一类的学问。他仰慕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礼仪的功业,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常常忘记自己在什么地方。曹褒初举孝廉,不久被授任图(今河南妃县南)令。

  • 相敬如宾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回来时路过冀地。他看见路旁有一块田地,有一位青年正在锄草。这时,那青年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触地说:夫妻之间如

  • 万马齐喑的故事

    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龚自珍,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龚自珍27岁中举,11年后才中进土。倒不是他不肯用心,而是因为他从小讨厌那些禁锢思想的八股文,不愿写华而不实的文章;他所钻研的,都是对兴国济世有作用的学问,并以此引为骄傲。

  • 五里雾中的故事

    张楷,字公超,是东汉人,对道学很有研究,门徒常常上百人。每天造访他的人车马盈门,填塞街巷,有人便在他家附近开办旅舍饭馆赚钱,张楷只好搬家。张楷很穷,以摆摊卖药维持生计。永和年间,被推荐出任长陵(今咸阳市东)县令,张楷不就,搬到华山峪隐居,一

  • 百丈竿头的故事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

  • 狼狈不堪的故事

    狼狈不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退不能之状。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密《陈情表》,臣进退之难,实为狼狈。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