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一双旅游鞋

一双旅游鞋

收录日期:2025-08-08 01:19:51  热度:9℃

我出生在鲁西农村,在那里度过童年,直至十二岁时随家搬至江南。记忆中,儿时的冬天很冷,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吐气成霜,覆水成冰。即使天寒地冻,孩子们的乐趣也是无处不在的。那时大家常玩一个游戏,几个孩童憋着长气,直至小脸涨红,然后对着空中徐徐吹去,随着气流涌动,口中一股股白烟升腾而起,大家以此为乐,比试着谁吐出的白气最长。

为了御寒,大人小孩都穿着棉袄、棉裤,脚上登着棉鞋,厚厚的鞋底,白色的,软软的鞋帮,黑的、红的都有,非常暖和,只是有碍美观,看着笨重。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大家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谁要是能穿上亮蹭蹭的皮鞋,一定会成为街头巷尾风传的新闻。我的父亲恰好有皮鞋穿,他是工人,在县城的国营钢厂做工,每周末回家一次。那时还没有双休日,每到周六,母亲就开始清扫房间,准备比平时稍显丰厚的饭菜,准备迎接父亲的到来。傍晚,我和姐姐呆在家里,当听到噔噔的皮鞋声时,就知道父亲来了,远远地奔过去,口中叫着爸爸,却直冲向他手中的皮包,寻摸带回的零食。

不知从哪一年起,城里时兴起旅游鞋,白白的鞋帮,镶嵌着蓝色的商标图案,比棉鞋不知好看多少,只是价格嫌贵,赶得上不少人家一个月的开销。村里个别家境好的小孩,也穿上了旅游鞋,走在路上,跑在操场上,在众多土了吧唧的棉鞋中,很是惹眼,招人羡慕。可能是父亲那双能上新闻的皮鞋,让我有了虚荣,我开始朝思暮想能有双比皮鞋更吸引人的旅游鞋。终于,经不住我再三的纠缠,母亲答应我等父亲周末回来,带回这个月的工资,就给我去镇上买旅游鞋。

熬过了周三、周四、周五,终于等到了星期六,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个风雪天,鹅毛大雪已下了整夜,地上几寸积雪,银装素裹,天地一片萧瑟。只有家中的炉火,红彤彤的,暖洋洋的,我一边烤着火,一边竖着耳朵,留心听着脚步声。“嚓”、“嚓”、“嚓”,当特有的节奏传来,越来越近,我兴奋地跳着跑了出去,拉着父亲进屋。

母亲对父亲说,二小非要买旅游鞋,入了魔怔。

哦,父亲答应了一声,他知道母亲还会接着絮叨。

这月工资发了吧?母亲有些急切的问道。

你答应孩子了?父亲反问道,看了看高兴到灵魂出窍的我。

还能怎么办呢,二小是头犟牛。母亲无可奈何地说。

明天去镇上买。父亲说着,在炉火上烤烤手,准备吃饭。

周末的傍晚,我穿上了漂亮的旅游鞋,和姐姐一道送父亲去上班。我们走过田间小径,来到村外的大路旁,等公共汽车。一路上,我那双白白的旅游鞋踩在白白的雪上,激荡起咔、咔、咔的声音,特别好听。

看着一个小黑点,从山坳中缓缓驶来,父亲帮我和姐姐拉紧领口,说道,回去吧,爸爸要上车了。

爸爸,一路当心。我和姐姐都有些不舍。

父亲摆摆手,转身上了汽车。

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没有拿他一贯用的皮包,却在肩后背着一个大布袋,鼓鼓的,装满了东西。

姐,爸爸背的什么东西。我说话间,咔嚓声响,车门已关上。是煎饼、咸菜,爸这个月工资没发,他把下周吃饭的钱拿来给你买鞋了。

我脑中“哄”的一声,突然一片空白,如这银色世界。爸爸做的是重体力活,吃不好,就没力气,就有危险。我看着脚上的旅游鞋,想想父亲肩上的大布袋,羞愧、懊恼,涌上心头。

许多年后,我离家住宿读高中、读大学,又离家工作在遥远的地方,结婚、生子,与父亲的联系越来越少。方今,身处繁华之地,为儿子买了各式各样的鞋,再也不会为一双鞋的价格而纠结。但在一个个不经意间,星月下,睡梦里,奔波中,父亲的背景总会突然浮现在我眼前——雪后的傍晚,北风呼啸,父亲背着布袋,挥挥手,驶离了我的视线,驶向我一站站的思念。

猜你喜欢

  • 战地独眼女记者:用生命控诉战争

    人物名片总在奔赴下一个战场的路上科尔文曾经是耶鲁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的高材生。大四那年,她参加了一场研讨会,讨论的是著名记者约翰·赫西关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情况的报道,这部美国20世纪新闻界的巅峰之作深深地震撼了科尔文。赫西是她职业生涯中的第

  • 小提琴大师与一个日本擦鞋童的坚守

    梅纽因的求学经历至今是世界音乐界的一个传奇。1926年,10岁的梅纽因随父母来到巴黎拜见名师艾涅斯库。“我想跟您学琴。”梅纽因说。“大概你拜错了吧,我向来不给私人上课。”艾涅斯库回答。“但我一定要跟您学琴,我求您听听我拉琴吧。”“这件事不好

  • 他一直在服文字役

    1从《天书》到《地书》,徐冰如当代仓颉(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般为造字劳作。他对文字的兴趣是命定的,他的文字役是苦劳更是功劳。为了《地书》,徐冰说不定湿透了一百件白衬衫。九年未停过材料搜集,不断推敲、改进、调整直至第七个版本,出版前夕四个月日

  • 我在《纽约客》当前台

    某一个晚上,一大群人挤进美国曼哈顿国家艺术俱乐部,去见证一部用55年的时间完成的处女作的出版。作者是75岁的大学教授、风趣的珍妮特·格罗斯,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职于《纽约客》杂志的故事,那时该杂志正如日中天。一位特约撰稿人回

  • 一名女工的学术梦想

    每天出门前,57岁的上海退休女工王炼利一定会涂上口红,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哪怕只是去菜场买菜。下6楼,右转,经过树下一群剥毛豆、逗孙子、扯着家长里短的退休老太太,她总是瞅都不瞅一眼。“我不属于她们,至少在精神上。”她说。事实上,“属于哪个

  • 三个港姨:越活越出戏

    叶德娴:我不怕老,我只是怕没精力已经自称是“老女人”了,叶德娴还要挑战比自己更老10岁的女佣桃姐。拿拐杖、染白发,尚属比较好解决的技术问题。她还去观察中风病人的一举一动,表现出她们瘫痪在床的抑郁烦躁,去养老院体验生活,躺在床上静静等死。许鞍

  • 你不会永远比别人差

    那一年,她还在农村里插队,瘦弱的身子承受着繁重的农活。一天,她正在西瓜地里忙着,有人把她叫了过去,说工宣队来招生,去试试。这一试,她就去了北京外语学院,成了英语系的一名工农兵学员。不过,还来不及欢喜,阴霾就笼罩了心头。在班里,她居然有两个“

  • 不要丢弃那只摔碎的铜管

    100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木匠,儿时他误吞过缝衣针,误食过硫酸,不幸被砖块砸破过头,还曾摔倒在点燃的炉火上……经历过一次次生死劫,能活下来已是奇迹,但这些都没阻止他对音乐的执迷。在做木工活的间隙,他总喜欢捣弄各式各样的长笛和单簧管。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