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追梦”嘉倩:和陌生人交换梦想

“追梦”嘉倩:和陌生人交换梦想

收录日期:2025-08-07 19:52:56  热度:11℃

为陌生人出发

整个中学时代,嘉倩一直生活在上海。她清晰地记得,在高三的一个黄昏,自己骑着脚踏车,迎着夕阳,对着划过天际的飞机许愿:明年我一定不能再待在这个地方了。世界那么大,她要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高考后,她申请到了澳门的一所大学,后来通过交换生计划,来到了爱尔兰,此后又因各种机缘,辗转了大半个欧洲。

回国后,嘉倩获得了一份英国外交部新闻处的工作。

大家都羡慕她,而她觉得并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新闻理想。2012年年初,嘉倩写了一本青春历程的书,但没能顺利出版。她有些郁闷,在网上写了一篇日志。有网友给她留言,建议她自己印刷了卖。嘉倩心想,与其拿来“卖”,还不如和有意思的人,作为交换梦想的信物呢。这应该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她写下这个想法,征求陌生网友的意见,没想到真有人感兴趣。

一个网友给嘉倩写信说:“我想当服装设计师,我用自己设计的第一件连衣裙来交换你的第一本书吧。”

还有一个山区老师,愿意用班上70多个孩子有关梦想的画作,交换她的两本书。她的信箱里一度收到过上千封来信,让嘉倩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让她沉思:电视、杂志媒体里的故事,不是大明星就是成功的人,闪光灯下格外耀眼。但那些上不了达人秀舞台的普通人,或许做得不够出色,运气不到,不尴不尬,但照样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故事啊。

当我们把周游世界认为是出路,当我们看到电视里因为唱歌走红,是否会被这个消费时代的媒体所影响,认为旅行、唱歌出名才是梦想呢?

嘉倩心中涌起一个更激动人心的计划:和平凡的陌生人交换梦想。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她选择用脚丈量的方式,去每一个“陌生人”身边,和Ta一起生活几天,一起吃饭走路听课上班,分享各自的故事。

开启心灵之旅

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2013年的春天,当嘉倩向家人提出准备辞职去实施自己的计划时,妈妈极力反对,甚至一度要和她“断绝关系”。看到嘉倩默默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父母最终选择了支持。

“交换梦想”才刚开始一个月,嘉倩就碰到了一堆不顺心的事。在武汉,她被随机播放的天气撂倒,发烧,喉咙发炎说不出话,在当地医院里挂了三天点滴;3月的时候去重庆,行李袋被弄丢;从小到大吃饭清淡,多一点盐就敏感,到了成都吃什么都是重口味;路痴严重,赴约常迟到或者早到好几个小时,甚至被访者不得不来到嘉倩住处接她——即使在家乡上海,也是如此。

但她坚持下去,因为每个人的梦想都有一个故事。

她看见,不少人克服这些阻碍,真的出发,让世界打开大门。在重庆、在武汉,她认识了几个女孩,为了追寻自己认定的快乐和价值,放弃了优越的职位:“人生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做这个位置该做的事情。”有一个现在是书店员工,虽然累点却很喜爱。学计算机的武汉女孩在合唱队找到了“第二人生”,而合唱队队长曾经是位哲学博士,最终在音乐里找到了热情。

她也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幸福。在陕北窑洞,嘉倩在约访对象的奶奶家住了五天,在山里玩耍,第一次看到成片的枣树和棉花而兴奋不已。“山里的孩子”童年拥有的财富是整个大自然。

2013年,嘉倩约见了近600人。从梦想到家庭、再到爱情——一路上,嘉倩关心的主题一直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她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嘉倩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世界,当你走进它,会发现很多事情的真正原因,一些原来看似不可理喻的东西,也就释然了。其实从更深意义上讲,这也是我的心灵之旅,他们脚踏实地的生活状态深深感染了我。”

给十年后的自己

嘉倩没有想到的是,和陌生人交换梦想的过程,也会影响着他们。在南京的某个大学做梦想分享会的时候,一个女生说她想当插画师,但她学的不是美术类专业,听了嘉倩一路交换梦想的经历,她说:“从那一天开始,我每天都画画。我画了一幅画,叫《嘉倩狂想曲》。你是我画的第一个作品。这是我踏上这条路的第一步。”

每听完一段故事后,嘉倩都会请求受访者,录一段话给未来最低谷的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要追溯到她的留学生涯:那一年,她只身来到荷兰,接连遭受了注册不成功、学生证丢失导致补考等问题。在人生的低谷,她无人倾诉,只能自己鼓励自己。后来,她开设了一个“倾诉邮箱”。她发现,其实大多数人都与自己有着相似的诉求。“别人再多的安慰,其实真的不如几年前的你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的’那样有力量。”

录那段“说给十年后的自己”的片子的时候,嘉倩发现,不少人的泪点就是爸妈。有人咬牙说,即使不被爸妈理解,也必须跨出这一步。有人已经释然,能陪在父母身边,接受一份安稳工作。有人依然挣扎,进退两难。

春节回到家,爸爸看到嘉倩,感觉她最大的变化是更加懂事了,也支持她继续去追梦。嘉倩也想一直和别人“交换梦想”,直到没有钱为止。

也许十年后,嘉倩会找到这些讲故事的人,记录他们在这十年里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她期待十年后,和他们相逢在巴黎的某个街头,或者楼下的小咖啡馆,然后一起打开电脑,看十年前的采访视频。

嘉倩会问:“当年的那个梦想,你实现了吗?是不是现在的你,成了你当年不喜欢的大人?其实这样也很好。实现梦想的过程,就像恋爱一样,永远都在追求的路上,适不适合、能不能追到,都是一种修行,有时简单有时难;然而这一切终归是快乐的,不会有一点后悔。”

猜你喜欢

  • 获奖者如是说

    1921年,法国文学家阿纳托尔·法朗士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法朗士当时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虽然身体不好,却

  • “偷懒”偷出来的冠军

    “pófù,意思是大肚子。”陈柯羽2001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今年只有13岁。别看他一脸的稚气,赛场上却是沉着稳重,成熟大气。说起这次冠军,他说,他真的没有想到,当初报名参赛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冲着什么冠军来的,主要就是为了逃避写太多的作业。

  • 写下梦想

    一天,他与一位朋友谈到梦想时,随手在一张便笺上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力的演出。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00

  • 没关系,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饶雪漫

    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师范专业。我的同学毕业后,多半被分到学校做了老师。他们告诉我,最为难的事是逮到学生上课时偷看我的书。没收吧,好像不给老同学面子;不没收吧,又担心他们以后会更放肆。有一次去苏州出差,被一个同学知道了,说是班上的女生都喜欢看我的

  • 一块面包的精神

    1812年,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出生在英国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他的父亲是一个嗜酒好赌的家伙,经常把能跳会唱的查尔斯带到酒馆里表演节目,以获得几个赏钱,这让查尔斯从小就领略到了领赏时那种没有尊严的感觉。他非常讨厌这种感觉。8岁的时候

  • 郑大卫:电影审查员这样审片

    “能被选上当审查委员,我觉得很荣幸,但我又觉得自己比较开放,没有分级制,大家不容易有共识,往往我就成了比较特别的那一个,但我不想这样。”郑大卫是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秘书长。2010年,广东省广电局新成立的电影管理处的领导找到了郑大卫,问他有没

  • 韩寒:谁的青春不狂野?

    1986年,年纪还很小的韩寒在不懂什么是草莓的情况下,好奇地摘了几颗邻居家的草莓,这事儿后来被父母发现了,作为熊孩子杰出代表的他在接受体罚的同时,还将那些草莓送入了其他小伙伴的口中。1998年,初三的一次数学测验,平时一直拿七八十分的韩寒意

  • 与人成功交谈的建议

    除了主持人,我从来没有想过从事其他职业。50多年了,我一直保持着对这份职业的浓厚兴趣。对我来说,能够把话说好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它能给我带来生命中的最高奖赏。我的意思不是指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乘飞机时,如果无法与身边的人说上几句,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