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把账赊给“向外围”的人

把账赊给“向外围”的人

收录日期:2025-08-07 10:43:06  热度:9℃

把账赊给“向外围”的人

被誉为世界第一潜能开发大师的安东尼·罗宾,17岁时开始做推销员,以推销各种小商品为业。

这天,罗宾来到美国西部边陲一个小镇,当他和镇上一家杂货店店主交谈时,进来一个又高又大的牧民。他交给老店主一张物品采购清单,并且称手头没现钱,得先赊账。

老店主看了看清单,然后问对方:“你打算明年春天给牧场做栅栏吗?”“当然!”那个牧民毫不犹豫地回答。

“好,那么你是想向外围,还是想向内围呢?”老店主继续问。

“向外围!”牧民用手在桌上画了一个大圈,“我要在河对岸再围几十亩牧场。”

“很好,行了,你可以在我这赊账,跟里面发货的伙计说一声就行了。”牧民说了声谢谢,高兴地进里屋了。

罗宾不解,作为推销员,他也见过一些赊账的人,但一般都需要信用担保,仅仅凭这么几句话就答应赊账的,他还是头一回见到。

“为什么他说向外围,您就答应他了呢?”罗宾问老店主。

“年轻人,是这样的,向内围表示他只想防范和守卫,而向外围则表示他要发展,要发展就会越做越大,而且说明他是一个向前看,有希望的人。赊账给这样的人,是没有错的。”

罗宾顿时大悟,此后的他决定做一个“向外围”的人,永远对生活和事业充满希望,并且激励身边更多的人和自己一样,走向更有发展的明天。

猜你喜欢

  • 树倒猢狲散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唯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斯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斯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

  •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任职期间,他曾参与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来屡经迁徙(xǐ),又被外放为苏州刺史。到了晚年,刘禹

  •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

  •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

  • 鹬蚌相争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

  • 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典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故事: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

  •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

  • 一钱不值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