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李晨:奋斗如诗

李晨:奋斗如诗

收录日期:2025-08-08 19:52:46  热度:11℃

他是《十七岁不哭》里的简宁,他是《士兵突击》里的吴哲,他是《北京青年》里的何东,他更是《麻辣女兵》里的陈雄……他就是李晨,年龄不大,却已经历年少成名、跌落谷底、渐有起色、稳扎稳打的演艺之路。

李晨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九岁那年,妈妈支气管囊肿复发,一度出现生命危险,为了安慰妈妈,李晨用三块小砖头打磨出三颗心放在妈妈手中:“妈妈,这代表我们全家,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病中的妈妈看着那三颗心,泣不成声。

李晨的孝心带来了好运,妈妈最终病愈出院。

11岁那年,正和全校同学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的李晨意外被选中拍摄电影《赖宁》,并拿到第一笔“片酬”——当时看来颇为丰厚的500元。

19岁时,好运再次降临在李晨身上,刚从艺校毕业的他顺利通过“三试”,在几千人的竞争里脱颖而出,最终顺利“拿下”男一号简宁。如果说儿时的意外“触电”带给李晨新奇,那么这部“成名作”却曾让他吃了些苦头。“当时看完剧本我就一个感觉,简宁太完美了,跟我的性格完全相反。演了几天后,导演开始给我施压,说这个人物是要稳、要沉得住,你必须要静下来。不然就换人。那时年龄小,又是主演,被导演这么‘警告’我真的吓得够呛,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和导演沟通。就这么,急哭了。”结果当然是并未换角,李晨成功塑造了简宁。一夜之间,那个带着些许木讷的单车少年“简宁”,成为一代人的偶像,红透大江南北。

少年成名,李晨初尝星滋味。一麻袋一麻袋的粉丝信被寄到家中;走在大街总会被认出;甚至是到医院打针,针还扎在屁股上,护士小姐却对他惊叫“你是简宁”。人气颇高的他一度信心爆棚,宁愿闲着也不愿意“倒退”回去演配角。

这样的心理使他很长时间没有片约,抑郁之下,李晨干脆将心思扑在玩摩托车上。一天,李晨骑着摩托车在路上飞驰,混沌中和迎面驶来的汽车当头相撞……醒来时,李晨当即决定停止飙车。

李晨发现自己还是适合演戏。此后,他积极地寻找各种机会,主动见各类剧组。转折点出现在电视剧《十三格格》,李晨出演男一号七贝勒。此角色武艺高强,令毫无武术功底的李晨格外重视。“当时一点不会,要学的东西太多。所以我没事就跟剧组的武生套近乎,希望他们能多教我几招。”

《十三格格》并非人尽皆知的超热门电视剧,但李晨在剧中的不俗表现却为他个人赢得更多的机会。之后的《危情24小时》让更多观众的目光重新聚焦于这位“娃娃脸”的男星身上,再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剧。然后是今年红透荧屏的《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李晨再次成为了当红小生。

李晨用拼搏谱写自己的奋斗史,他的奋斗曲线如诗一般绚烂。

猜你喜欢

  • 谁能做朋友

    解放初期,书画大师溥儒与陈巨来比邻而居,一日,陈巨来在溥儒家中闲坐,一年轻人带了两方自己刻的印登门拜访,请溥儒批评指正。溥儒接过印瞟了一眼。随手就交给陈巨来:“我正缺两块好石料,你拿去磨掉,帮我重刻吧!”陈巨来赶紧打圆场说:“这印刻得很好,

  • 父亲汪曾祺,站在政治漩涡的边缘

    “文革”前——第一次见江青《沙家浜》剧本改编之后,爸爸才和江青第一次见了面,这已经是1964年的冬天。江青召见爸爸是她想搞一出新戏。当时小说《红岩》出版不久,在全国引起相当轰动。于是江青就想借用这个题材搞一个京剧《红岩》。为此,江青从外面调

  • “玩”成中国最年轻教授

    读高中时“不务正业”刘路出生在辽宁大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国有企业后勤部门的员工,母亲在一家工厂工作。由于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平时很少辅导他做功课。2005年夏天,刘路考入大连育明高中。在这所优秀学生扎堆的学校里,刘路在600多名新

  • 张曼玉:爱情燃尽的痛母亲最懂

    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是一件礼物。失恋亦是。爱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张曼玉和奥雷是在爱马仕国际服饰集团2008年春季服装展示会上认识的。高大帅气的奥雷坐在张曼玉前排,他的侧脸犹如希腊雕塑般,俊朗分明。奥雷认出张曼玉,用生硬的中文自我介绍:“

  • “天王巨星”苏东坡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

  • 宁财神:不想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制片

    另类大学时光“真正的少年天才是七八岁就上大学的人,我根本不算。”宁财神对外界在他早慧一事上的渲染不以为然。“我妈妈虚荣,我5岁就上了小学,正好赶上了最后一拨5年制。初二那年实在无聊,又跳了一级。”连续快进的结果是,入大学比同龄人早了3年。进

  • 一梦三四年

    我是个不讨女生喜欢的人,这在大学里面如同绝症。到了大三,我依然每天一个人在偌大的校园里晃,双手插在口袋里,摇头晃脑地吹口哨。我不是销不出去。曾有文学院的女研究生倒追我,我很行礼貌地拒绝。我对她们的兴趣仅仅在于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学校怎么会有人想

  • “疯女子”张平宜

    在台湾,她是获得过大奖但不按常理出牌的“奇怪的记者”,而在麻风村,为了麻风病人子女的教育问题,她“像疯子一样作战”了十年。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直面厚重艰难的课题。是逃避,还是用力在生命的轨迹里添上厚重的一笔?台湾女记者张平宜选择了后者。张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