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混饭吃的恶果

混饭吃的恶果

收录日期:2025-08-08 03:49:58  热度:10℃

我记得在县一中读高二时,住宿生凭饭票去食堂取饭,一桶饭收3.2斤饭票,不像现在单独打饭,菜的油水好,吃不了多少大米饭。可我们是农村来的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从家里带来的全是咸菜,很难见到油花,吃饭都是大肚子,要吃让人吃饱,一顿能吃两斤米的大米饭。可那时人平口粮每月40斤,一般只能加工出26斤大米,每天只有八两多的指标,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在校不饿肚子,保证每天的1.1斤大米,想多吃难。

每天的早晨三两稀饭,中午和晚上四两大米饭,根本吃不饱肚子,为了吃饱肚子,饭不够菜来凑,我们就用开水泡菜吃。这样确实能解决饥饿的问题。

四两大米饭本身难填满肚子,谁知炊事员克扣我们的大米饭,四两大米饭盛在碗里只有平平一碗,我们非常气愤地质问炊事员,为什么四两大米只有平平的一碗大米饭?炊事员冷冷地说:“只能煮出那么多的饭,想吃饱,就多拿饭票。”我们的饭票是用大米换来的,而是家里的人从口中省下来的,不是捡来的,哪有多余的饭票?

我们请求学校领导解决炊事员克扣学生的大米饭分量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半个多月,炊事员重操旧业,学生又请求学校解决此事,没过几天,炊事员又旧病复发了。我想这样不讲道德的炊事员,应该暗地里惩罚一下,让他知道学生不是好惹的。

我们去打饭时就选择人多时进行,拿饭的人挤到炊事员的身边说:“饭票在他的手中。”站在后面拿饭票的人高举着饭票说:“就给!”炊事员忙于收身边同学的饭票,只有等。拿饭的同学将饭拿出来了,后来交饭票的同学将饭票交到炊事员的手中,又去拿了一桶饭回寝室。

我们花3.2斤饭票拿到了两桶饭,心里可高兴了。吃完饭,趁炊事员不在厨房,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混来的饭桶送进厨房。

我们听到有同学说:炊事员最近几天每天少收一桶饭票,估计有人趁人多时偷饭。后来,炊事员将厨房的大门关上,收一桶饭票,进去一个人拿饭,饿得发疯的同学哪能让炊事员摆布,大家齐心协力撞开了厨房大门,差点将炊事员踩在地上。

炊事员为了防止学生偷饭,专请师傅开了一个窗口,他就关死厨房大门,就从新开的窗口卖饭,先收饭票后给饭,他以为这样做就能避免学生偷饭,其实,我们也有办法对付他,当他拿出一桶饭时,就被没给饭票的同学抢走了,给一斤饭票,先给饭票的同学就找炊事员要饭,炊事员不同意给,说是让对方去找抢饭的人,人家说:“人家不是抢饭的给了饭票,要是说抢的话,饭是从你的手中抢走的,又不是从我的手中抢去的。”炊事员只好自认倒霉,很不情愿地拿来一桶饭交给对方。

炊事员见有人从自己的手中抢饭,想法抓住人,谁有哪么傻让师傅抓?人是没抓住,拿到窗口的饭总是被一斤饭票换走了。他要学生站队,学生能听他的话?

炊事员通过暗查细访,终于查到是我们寝室的同学干的好事,就决定不卖饭我们寝室的同学吃,他想饿死我们寝室的同学,简直是白日做梦!

我提议自己用洗好的大米放入搪瓷碗中,等到散学的前一节课,塞进灶膛里,散学后去取,保证饭熟了。大家按我说的去做,大家吃到了香喷喷的大米饭。

可好景不长,炊事员不准我们进厨房煮饭,就算我们悄悄地钻进了厨房,他就将澡堂里的搪瓷碗拿出来,让我们散学时去取搪瓷碗时,见到的是生米没有变成大米饭,我们的鼻子气歪了,真想狠狠地揍炊事员一顿,解解心中之气。

我们就将搪瓷碗拿回寝室,去厨房拿木炭自己煮饭。我们干脆自己在寝室里做饭,利用中午和下午散学后的时间做饭。

好事多磨,我们自己做了接近两个月的饭,炊事员不准我们去厨房拿木炭,他要饿死我们寝室的同学,可我们哪能束手就擒?得想法子对付炊事员,我们就去厨房强行拿柴。可没有木炭好使,谁知炊事员不准我们拿柴。一次,有一位同学将炊事员按倒在地,痛打了一顿。谁知那同学打错了地方,将炊事员的右眼打瞎了,住进了医院。

事情闹大了,校长才正儿八经地处理打人事件。校长找到打人的同学,那位同学说是炊事员先动手打人,他才动手的,如果他讲点良心道德不会出现打人的事件。校长当即去调查另一位炊事员,对方证实是师傅先动手打学生的,才没有让打人的同学陪医药费。我提议应让学生监厨,秤米下锅、打饭由学生在场,这样就不会发生炊事员与学生的矛盾冲突,校长采纳了我的建议。后来煮出的四两大米饭足有一大碗。

毕业时,我们寝室的8名同学,除了我受奖之外,其他的七同学都受了处分,因为他们直接参与混饭,抢饭,去厨房木炭,拿柴的行动,导致打瞎炊事员眼睛的事情发生。有学生质问校长:所有的事都是矮子(我的外号,全班个子最矮的一个)指使的,为什么不给矮子处分?校长说:“你们都是高中生,自己都有大脑,为什么要听别人的话?矮子为什么不去干违纪的事?还有他提出了学生监厨的建议,此后再没有发生炊事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他是有功之臣,给他处分有理吗?”

其实,我受奖没有多大的意思,心里不好受,但是我为在校住宿的同学做了一件好事而感到高兴!

猜你喜欢

  • 少自负的富兰克林

    哈佛作为全世界众多学子向往的一流学府,能在那里学习的学子必定是凤毛麟角,因此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学生,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没有全面的认识。自鸣得意的时候总有教授善意地提醒他别做早年的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年轻时很自负,直到一个朋友的真诚劝告才让他翻然

  • 朝三暮四的贾金斯

    这个故事在哈佛心理学系几乎人所共知:好多年前,有人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走过去管闲事,想要帮那个人一把。那人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部锯掉再钉上去。”于是,贾金斯找来锯子,但是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于是他又去

  • 大师的底线

    在一座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笈。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像

  • 美丽的蜕变

    哈佛曾经有一个心理学教授见过这样一个姑娘。她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但长得很美,而她的美却被邋遢的外表掩盖了。姑娘成熟了,而心理却很幼稚。教授跟她聊天,她似听非听。教授沉默了一会,突然问她:“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你是个非常漂亮、非常好的姑娘吗?”

  • 如此“自知”的老师

    一次,在哈佛某教授的课堂上,在读到人必须有自知之明时,他讲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是呀,

  • 以貌取人的哈佛校长

    哈佛大学政府与企业关系学教授罗杰·波特一次在课上这么说道:“大家都知晓斯坦福大学,现在它以它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一流学府,几乎与我们哈佛齐名。但是大家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吗?今天的斯坦福人要感谢我们的一位校长。”故事是这么展开的:很久以前,哈佛

  • 谦虚的将军

    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能够在功成名就之时仍然保持谦逊的本质。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历史学的杜维明教授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时常会教导他的学子们要做个谦虚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高度,如果你不把自己放低,你就不可能看到自己和他人的真实

  • 不自知的秃鹰

    著名文学家爱默生在哈佛大学求学时曾看过一则给他启迪颇多的故事: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于是十分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