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无爱之伤,终究冰凉

无爱之伤,终究冰凉

收录日期:2025-08-07 18:43:59  热度:9℃

叶圣陶说,九如巷中张家的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兆和是三小姐,张家最出色的女儿。熟读四书五经,英文流利,通音律、习昆曲、好丹青。她在中国公学读书时,走到哪里都会获得超高的回头率,每天收个几封情书,有时高达几十封。张兆和并不上交,也不拆封,只将写情书的男生都编上号码,分别是“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后来每日的几十封情书中,有一半出自文学讲师沈从文。

当时的沈从文年近三十,在赫赫有名的中国公学里毫不起眼。他出身低微,来自湘西古城凤凰;文化程度不高,只上过小学,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发表过数篇文章,在文坛脚跟不稳……这样的沈老师,少言寡语、木讷阴郁,抛开他笔下瑰丽与清婉的文字不谈,沈从文与那个时期的落魄文人别无二致。

不过因为对张兆和的追求,沈老师竟然在学校里人尽皆知。人人皆知他在追她,人人皆知他爱得发疯,人人皆知他甚至可以为她去死。这个木讷的乡下男人,只能靠文字向心仪的少女示爱,可张兆和却不为所动。连她的二姐都取笑沈从文,说他就算排号,大概也只能排到“青蛙十三号”。

沈从文为张兆和写了四年情书,一天都没落下。部分文字后来收录在张兆和编辑的《从文家书》中。跨越几十年的时光,人们看到多情敏感的沈从文,在面对象征爱情女神的张兆和时,笔端流淌出的绮丽文字。可在时年十八岁的少女张兆和眼里,沈从文的情书连篇累牍,让她不胜其烦。兆和年纪尚小,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老师的热恋。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所以对沈从文的求爱信概不回复。可沈从文却把这沉默当做动力,更加勤快地写着他的情书,期望用他唯一的才华打动她。

时间长了,沈从文想知道张兆和的态度,又不敢直接面对,就找到她的同室好友王华莲询问,并希望华莲能玉成其事。可华莲根本没有给沈老师面子,直言对他说:“成百上千的优秀男生都在追求张兆和,她有时一连收到几十封求爱信,照例都不回信一如果都要回信,她就没时间念书了。还有,她很烦别人老写信给她……”

这对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个打击,在王华莲面前,讲到他对兆和的爱恋,身为老师的沈从文竟然会像孩子般伤心地哭起来。然而,这些行为非但没有打动张兆和,甚至连王华莲这位“信使”亦未产生恻隐之心。也许,在王华莲看来,沈从文这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乡下人,实在没法和高雅大方的张兆和匹配。

整整四年,沈从文的痴情把张兆和逼得无路可退,连校长胡适都介入其中。胡适把张兆和叫到校长办公室,告诉她沈从文是个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而且是个好人。张兆和干脆坚决地说自己并不喜欢沈从文之后,胡适有点着急,大声对张兆和说:“你要知道,沈从文是在顽固地爱着你啊!”而张兆和也大声地对校长说:“我也是顽固地不爱他啊!”

他顽固的爱与她顽固的不爱并无任何过错,只是,如果他得不到她的爱,就会萎谢甚至死亡。胡适就是凭借这一点苦口婆心地劝张兆和:“你只要给一点点爱,就能够拯救他的灵魂,更何况他那么有才华。你为什么不肯做做善事呢?”

面对世人的不满和沈从文的执著,四年后,张兆和在日记中写道:“他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我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内心,终于动摇了。

可是这爱情,究竟是不能给予的。

他们结了婚,短暂的甜蜜生活后,建立在完全不同的成长背景的两个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张兆和不明白沈从文为什么那么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为朋友花钱,结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据。她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倾家荡产地收藏古董瓷器,她甚至会在书信中很严厉地批评他:“你瞧你,每次这个字都写错,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

爱不能勉强,不爱也不能勉强。他与她之间,始终是他爱她多一些,可她却并未因此感到幸福。真正的爱是平等的,他们的爱,从一开始就相隔万里。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你,却整天结满愁怨,觉得自己就算亲你的脚,都是对你十分的亵渎;即使你要背叛他,和别的男人温存,他也认了,反正你是他的女神,他的缪斯,你怎么折腾他,他也颜面尚存。这样的爱,会让人火冒三丈的,尤其对于聪明有才华的女人来说,她缺了征服的快感,没了游戏的对手。

因为性格不合,沈从文和张兆和很少在一起。两人都在北京,却住在两处。沈从文每天吃了饭便走,儿女满室,竟然也没几句话。1988年,沈从文带着对张兆和的痴恋离开了她。张兆和思及往事,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

沈从文最美的句子是送给张兆和的,每个人读了它都甘之如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也许对于沈从文来说,即便是自己单方面的爱恋,只因着那正当好的年龄,也不会后悔吧。只是这份爱背后的伤痛,终归是一片冰凉罢了。

猜你喜欢

  • 世间什么能让人变坏?

    世间什么能让人变坏?以为居士请教一位老禅师:“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坏,产生恶念?”老禅师就对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魔鬼看到人们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

  • 教化村民

    教化村民有一位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可是,她的衣服很脏,村名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寺内的禅师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学禅理。可是,村里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说:“禅师啊!你常说清洁的话,叫人做清洁的行为,为什么要

  • 吃西瓜

    吃西瓜禅师跟弟子一起歇息,他拿出一个西瓜,切成两半,跟弟子每人吃一半。吃西瓜的时候,弟子问:“师父啊,既然你做的每件事都有一定的意义,你跟我分享这个西瓜也是在教我什么道理吧”禅师一言不发,继续啃西瓜。弟子继续说:“你的沉默一定是隐藏着一个问

  • 最佳时机

    最佳时机一个旅行者搭船旅行。一天,一阵大风刮得船明显倾斜起来,一个正爬在桅杆高处摄影的船友不小心被甩下了船。落水者一边尖叫着呼救,一边疯狂扑打水面,拼命想求生。旅行者不会游泳,只能干着急。但他看到船上的水手走到船舷边上,平静地观察在水里拼命

  • 善良是路标

    善良是路标撒哈拉沙漠,又被称为“死亡之海”。进入沙漠者的命运只有一个:有去无回。直到1814年,一支考古队第一次打破了这个死亡魔咒。当时,荒漠中随处可见逝者的骸骨,队长总让大家停下来,选择高地挖坑,把骸骨掩埋起来,还用树枝或石块为他们树个简

  • 三鞠躬

    三鞠躬因无良老板拖欠工资,一个民工绑架了其5岁的儿子,被判入狱5年。判决宣布后,老板大声叫好,而旁听席上老板的母亲却颤巍巍地站起,向罪犯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孩子,这一鞠躬,我代儿子向你赔罪。是我教子无方。他是罪魁祸首,也该受到审判。这二鞠躬

  • 船夫的“绝对”

    船夫的“绝对”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出了个自负的罗状元。有一次,罗状元乘船去九江,船夫求状元对一副联。罗状元起初不以为然,等到船夫写出上联,罗状元却写不下一字。船夫的上联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 以己为镜

    以己为镜自己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去努力弥补,对于自己的优点就要发扬,再接再厉,不断自我完善。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每天,他不是在大街上闲逛,就是和周围的一群孩子到庄园或在河边玩耍,像个十足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