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不会设计的设计师

不会设计的设计师

收录日期:2025-08-07 19:24:05  热度:8℃

在济兴市,凡是认识王新民的人,都会夸这个人有头脑。不过,这只是最近一个月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在一个月之前,凡是认识他的人,都认为这小子没什么头脑,除了心眼儿好、为人热情,其他的真是一无是处。

怎么回事儿呢?这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两年前的一天,王新民走进济兴市最大的一家装饰公司求职,凭着他的热情,经理很快就同意了,答应给他三个月的试用期。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很有热心、很有热情的小伙子在业务上却是一塌糊涂。

有一次,公司组织了一场客户见面会,不过那天正好赶上下暴雨,来的客户不多,几十位设计师坐在空荡荡的大厅里,无所事事,只有王新民周围围了好几个客户,正聊得热火朝天。

别的设计师都很奇怪,王新民刚来公司就能接这么多单子,看来有两把刷子,就都跑过去看看他是怎么谈的。可到了跟前却发现,王新民虽然脸上笑容不断,但明显能看出来有点手忙脚乱,对客户提出的一些问题答非所问。

看见同事们都围了上来,王新民连忙站起来给客户介绍:“李先生,这位是我们公司的首席设计师,您的问题他可以给您解决。”说着,他把客户推向了首席设计师。

“陈老板,您提的设计要求我的水平还达不到,这位是我们公司的创意高手,相信一定能满足您的要求。”说着,他又把客户推向了创意高手。就这样,王新民把几位客户都转让给了公司的其他同事,无论是客户还是同事,都对他表示感谢。

活动结束后,经理开了一次会议,总结了这次活动的得失,最后又说:“这次活动我要重点表扬一个人,就是王新民。他用他的热情,吸引了客户,并留住了客户,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无私地把客户让给了其他同事,这是我从来没有遇见过的。”

经理顿了顿,又接着说:“但是,小王在业务上还不是很熟练,希望以后能加强一下学习,并希望大家也都能无私地帮助他,就跟他帮你们一样。”

大家顿时掌声一片,王新民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说:“请大家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我会尽力做好的。”

从那以后,王新民更加热情了,跟每一位同事都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不过,在业务上王新民仍然没有大的起色,连同事们都替他着急,可他好像并不在乎,每天仍然笑声不断,不管谁需要帮忙,他都会第一时间走过去。

转眼试用期就到头了,这天,经理把王新民叫进办公室,说:“小王,从私人的角度来说,我很喜欢跟你做朋友,但从公司的角度来说,你确实有点……”经理顿了顿,接着说,“我觉得你没必要非要做设计师不可,如果做外联的话,会非常成功。你如果有兴趣,我现在就可以跟你签合同。”

王新民低着头想了一会儿,果断地抬起头来,说:“非常感谢您,但我的志向不是做外联。我还是到别的公司试试吧。”

等王新民出了门,首席设计师问他:“新民,为什么不留下来做外联呢?”

王新民说:“没办法,我就是想做设计师,跟客户的交流,可以让我更直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这就是我的发展方向。”

首席设计师说:“好吧,那就不勉强你了,我有个朋友在新世纪装饰公司当主任,你要是想去,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

王新民忙说:“那太感谢了,我还正想着去那家公司呢!”

闲话少说,王新民凭着他的热心和热情,先后赢得了全市八家最大的装饰公司的青睐,但等过了三个月试用期,这八家公司却对他下了同样的评语—“热情有余,能力不足”。在其中一家公司,还有过这样一段小插曲—

那是王新民供职的第七家公司,试用期眼看就要到头了,同事们都在替他担心,怕他会被公司辞退。有一天早上,王新民上班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太太在路边晕倒了,他想都没想,就把老太太送去了医院。老太太一直昏迷不醒,也不知道怎么联系她的家人,王新民只得自己陪在那里,一直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老太太终于醒了,这才知道,这位老太太竟然就是王新民公司老板的母亲。

同事们知道后,顿时欢呼雀跃,这下王新民肯定能留下来了!

确实,老板也说了,就算是白养着也要把王新民留下来,然后请全市最好的设计师帮王新民补课,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为公司的核心成员!

可让人想不到的是,王新民竟然拒绝了,仍然热情地来到了第八家装饰公司,做着一个总也学不会设计的设计师。

就在大家都感慨这个人脑子不灵光的时候,突然收到了王新民的请柬,地点是一家很高档的大酒店,署名是:“一个永远不会设计的设计师、一位永远热情的朋友——王新民。”

大家带着疑惑的心情来到大酒店,八家公司的老朋友一个都不少。

王新民穿一身笔挺的西装,仍然是满面的笑容,有些腼腆,但更多的是自信,他说:“很高兴大家都来给我面子,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从没见过像王新民这么笨、又一根筋儿的人,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请服务员帮忙把我的名片分发一下,谢谢。”

服务员把名片分发给大家,只见上面写着:“远达装饰建材商场,经理:王新民。”

这时,王新民说:“其实,两年前我就想开一家装饰建材商场,不过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所以就想先通过装饰公司来了解一下。经过两年来的接触,我不只是了解了这个行业,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如果用两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我觉得已经足够了。所谓两年一个人生,我觉得很值!”

有人说道:“这是我见过的最给力的创业经历,用两年的时间来做卧底,这份毅力太难得了!”

底下一片窃窃私语,继而爆发出如雷般的掌声……

猜你喜欢

  • “往往醉后”——回忆父亲傅抱石

    大情大性之人我从未见过父亲大白天躺在床上,或无所事事地闲坐着,他总是在画室里忙,似乎永不疲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如果哪天画得不满意,他就会在吃饭的时候说:“唉!今天对不起这碗饭啊!”母亲说父亲是一个“上马能杀敌,下马能作

  • 失意者暴政

    10岁时,霍弗当木匠的父亲去世,由于家境贫寒,木匠工会支付了葬礼费用,还给了孤身一人的霍弗300美元。这个爱读书的孩子,搭车去了洛杉矶,除了打打零工,醉心阅读10年。或许看透了世事,他接下来试图自杀,不成,因为没勇气。于是他决定勇敢生活,成

  • 发现中国的凡·高

    苗世明先生位于上海的办公室内挂满了色彩艳丽的画。画的作者都有一个简短的介绍,名字、出生年、星座,然后才是病症类型,比如自闭症、智障或者精神分裂。他把星座置于病症之前,是因为“尊重他们,想让公众更立体地了解他们。他们其实也有这些爱好,和我们一

  • 只有廖厂长例外

    那天,有人问我,如此众多的企业家、有钱人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位呢?我想了很久,然后说,是廖厂长。真的抱歉,我连他的全名都记不得了,只记得他姓廖,是湖南娄底的一位厂长。那是1989年的春天,我还在上海的一所大学里读书。到了三年级下半学期

  • 严父逼我长成“富一代”

    老爸给我留下“遗嘱”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我本该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入则豪宅出则跑车,日上三竿后去自家公司晃晃悠悠,学点经营之道,几年后或者十几年后成为董事长……但老爸的一个决定使我的人生有了变数。在我满18岁那年,他说我成年了,所以只会承担教育

  • 王传福:谱写民族产业新歌

    16载激情创业,比亚迪由一个20人的作坊式电池企业,成长为全球拥有20万员工,横跨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从最早的外租厂房到在广东、北京、陕西、上海、长沙等地拥有11大工业园,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设分

  • 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

    几十年的时间,不经意间,冯仑成了一个标本。他极富生命力,兼具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特质。他通晓官场的游戏规则,也了解政治和政策的不可逾越的底限,他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以及哪些可以做了不说,哪些可以说了不做,哪些既不能说也不能做。小时候想的

  • 钢琴家不只是光彩的手指

    很多人对傅聪的印象还停留在《傅雷家书》,然而他如今已是老者,有两个儿子。尽管成长在音乐世家,但两个儿子都没有选择钢琴这个“苦差事”,甚或会调侃父亲是一个“怪老头”。傅聪说:“大多数人,也许一生都无法体会到我每天在音乐中享受到的快乐,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