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走进皇家学院的订书工

走进皇家学院的订书工

收录日期:2025-08-08 07:09:57  热度:9℃

小男孩天资聪慧,是老师们眼中的“神童”。他9岁那年。父亲去世。随着家庭经济的日渐窘困,初中还没有读完,他就不得不告别校园。进入当地一间私人书店当学徒,老板交给他的任务是,每天必须卖掉500份报纸。那一年,他才13岁。

一天卖500份报纸。的确是一份艰巨的工作。但和其他报童不同的是,小男孩并没有丝毫的抱怨,他反而喜欢上了这份有挑战性的工作。爱动脑筋的他发现,读者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有好奇心,也会有购买的欲望。于是他每天领到报纸后,第一时间将报纸上的新闻认真地看一遍,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按照客人的喜好将这500份报纸分门别类向购买者推荐。这一新颖的方法,收到了绝佳的效果,他的报纸,总能在上午11点之前销售一空。

虽然是穷人家的孩子,但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认真、自信和忠诚的特质。让书店的老板很欣赏。在他卖了半年报纸之后,老板决定让他跟自己学习书籍的装订手艺。要知道,这份工作比卖报纸轻松体面多了。而且收入也稳定。对卖报纸的男孩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这个做事认真的报童,在老板的悉心指导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装订图书的技术。此时,眼界的开阔,使他不满足于做一名订书工,他还有更高的追求。有了老板的支持,再加上稳定的收入,他便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图书,并且潜心研究它们,弥补自己在学业上的不足。尤其是《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学的文章,强烈地吸引着他。他努力地将书本知识付诸实践,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简单的化学和物理实验。他还与电学爱好者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小组,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换思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英国最高科学权威机构——英国皇家学院化学家H·戴维教授要招聘一名助手,但是条件很苛刻。这则消息让他激动不已,因为能和大名鼎鼎的戴维教授一起工作,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他的努力再一次得到了回报!接到这个意想不到的圣诞礼物后。戴维教授深受感动。他想不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订书工,竟然对科学研究有如此的热忱。当晚,他就给这个素昧平生的订书工写了一封信,一面感谢他的好意,一面肯定他的不俗见识。并且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实验室,做自己的助手。

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如果你曾经吃过苦受过累,先不要抱怨,将这些苦和累累积起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它们会成为你最好的人生经验,并且帮助你绽放生命的绚烂光华。

猜你喜欢

  • 第一个冬天卖冰淇淋的人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被誉为“经营之神”。这年夏天,企业家的侄子问他借钱,说自己想开家冰淇淋店。企业家听后说:“现在不是开冰淇淋店的时候,等到冬天再来找我吧。”侄子心想,冰淇淋的销售旺季是夏天,哪有人会在冬天开店呀?一定是企业家找借口搪塞自己

  • 我是重要的

    尊敬别人的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的尊敬。正像站在镜子前面一样,你怒他也怒,你笑他也笑。一位在纽约任教的老师决定告诉她的学生,他们是如何重要,来表达对他们的赞许。她决定采用我所提倡的一种作法,也就是将学生逐一叫到讲台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位同学对整个

  • 前进与退后的哲学

    前些日子结识了一个大四的师哥,他对我说现在找工作太难了,处社会更难。他一连说了几个难、难、难。听的出他对初入社会还不知所措。然而,毕竟我不曾离开校园,对此我也就没啥可说的了,但这也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我家住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上,那里

  • 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

  • 茄子、蛤蟆与僧人

    一个在寺里修行了多年的僧人总是不得醒悟,为此请教了不少的高僧,仍是不得要领。这天,僧人受长老差遣下山化缘。返回时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突然僧人一脚踩在一个软绵绵的东西上,而且听到“扑”的一声像是肚肠暴裂时发出的声响。僧人大吃一惊,念了一声阿

  • 国外归来的朋友的闲谈

    他到超市里去购鱼,售货员告诉他,让他稍等一会。因为现在有一群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正在收集超市虐待动物的证据。他十分不解,超市怎么会虐待动物。售货员告诉他,他们不允许在超市里将活鱼杀死,说这太残忍和血腥。这样的事发生在国内,或许会让人以为是笑话

  • 给一堵墙让路

    你正往前走,前面却有一堵墙。你当然不是无坚不摧的终结者战士,更不是能够穿墙而过的崂山道士,假如你迎着这堵墙一直走下去,只能被碰得头破血流。于是你停下来,你想到几种方案:一,你可以找来一个锤头,将这面墙砸开;二,你可以叫来一辆推土机,将这面墙

  • 用行动把握良机

    曾有一位40出头的经理人员苦恼地来见心理专家拿破仑·希尔。他负责一个大规模的零售部门。他很苦恼地解释说:“我怕会失去工作了,我有预感我离开这家公司的日子不远了。”“为什么呢?“因为统计资料对我不利。我这个部门的销售业绩比去年降低了7%,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