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三人拾金(民间故事)

三人拾金(民间故事)

收录日期:2025-08-08 06:02:37  热度:9℃

从前有三个人走路,拾到一块金子。

其中一个人说:“路过一个村子,拾到一块金子,我们都是君子,快找丢失根子。”

另一个人说:“金子是无价之宝,生活自然不能少,你要将那失主找,让我怎能不气恼。”

又一个说:“万万莫气恼,咱仨均分了,事办静悄悄,别人不知晓。”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不到一起,说着说着便争吵起来了,争得面红耳赤下不了台,金子也掉到了地上。

这时,走过来一个人拾起地上的金子说:“三人莫耍阴,做事凭良心,拾到我的金,归还倍感恩。”

“不行!不行!……这是一块金子,这是什么!我们怎能白白归还你!”拾到金子的一个人说;

“不可!不可! 我们怎能白拾!”拾到金子的另一个说;

“要不咱四人均分了?”拾到金子的第二个人说;

“不要!不要!我不要!这金子又不是我的!”拾到金子的一个人拒绝说;

“这……这……”失主有些犹豫说;

“这什么!他不要金子咱三个人分不就得了。”拾到金子的一个人说;

“行!你估个价,这块金子能值多少两银子,然后咱三个人再均分。”失主有些不乐说;

“好!好!六百两!”拾到金子的第二个人从失主手中接过金子看看说;

“你说的少了,一千两!”失主故意抬高价格说;

“多了点!……多了点!”拾到金子的第三个人从第二个人手中拿过金子掂了掂说;

“行!六百就六百,每人二百。金子归谁谁付差价。”失主毫不含糊说;

“归我!……归我!”拾到金子的另两个人不断争抢着说;

“你两不要争抢了。我不管金子归你两谁,你两每人先给我二百两银子吧。我有急事要办。”失主有些焦急说;

那两人停止了争吵,从口袋中各掏出一百两银子给了失主。失主笑了笑急忙走了。

得到金子的那两个人高兴极了。心想,这回一定能发财。急急忙忙回到家再仔细一瞧才是一块假的……。

另一个不爱金子的人说:“失主趁你两争吵时早把真金子换走了。托我把每人给他的一百两银子转还给你两。”

“哎!正是:想发财,难发财,不劳而获只是白,只有实实在在凭苦来!”那两个人异口同声说;

猜你喜欢

  • 青奥会“首金”蒋惠花:留守女孩一飞冲天

    2014年8月17日,南京青奥会拉开战幕。当天,年轻小将蒋惠花在女子举重48公斤级比赛中,斩获中国代表团的首枚金牌,同时以88公斤的抓举成绩打破了该级别的世界青年纪录!一时间,这名广西瑶族女孩成为本届青奥会的最大焦点之一。从小山村的留守孩子

  • 高仓健:一个时代的“大众情人”

    那个年代的男神 上世纪70年代末的《追捕》,在中国大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高仓健本人也成为中国大陆一代人的偶像。对于年纪稍大的中国人来说,高仓健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个习惯竖起衣领、冷峻沉默的检察官杜丘,是中国民众的第一个国外偶像,是上世纪七

  • 任志强 从“人民公敌”到“大众情人”

    年末,在新出炉的各种年度榜单中,任志强的名字频繁出现。而在几年前,任志强还被人称作任大炮,因为唱高房价而被千人唾骂、万人拍砖。 然而微博的出现,让曾经的任大炮变身大众情人,甚至有女孩喊出嫁人要嫁任志强的口号。 有了微博,人们发现任大炮原来

  • 2012最成功“励志哥”何人?且看小保安

    中国人有句老话:一个人在本命年的时候,要么会很幸运,要么会很倒霉。段小磊无疑属于前者。这个24岁的河南小伙,因为从一名前台保安变身腾讯研究院技术人员,迅速蹿红网络,被网友称为2012最励志保安。 突然之间成为名人,让段小磊有些不太适应。在

  • 在水上绘画的孩子

    年仅9岁的孩子吉姆看了一本童话,里面讲述了一个想在水上绘画的孩子,童话里他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吉姆自幼喜欢绘画,曾经在田野里信手涂鸦,他在田野里画了一条3公里长的画,被当地的老师誉为绘画天才,而当他将这则故事告诉父母、亲

  • 圆梦永远不晚

    约翰史密斯从小在澳大利亚一个山村长大,他非常喜欢看马戏团演出,但是很少有机会亲眼见到马戏团,他唯一能做的是买了一本介绍马戏团生活的图画书,把它当成宝贝似的,有时间就津津有味地翻看。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史密斯成了澳大利亚星尘马戏团的一员,不

  • 恐惧快乐一念间

    读高中的时候,我是校篮球队的前锋,一年到头渴望有机会去迈阿密参加全国锦标赛。终于让我等来了这一天,我们到达东道主的美丽住所,真的不是普通的房子非常漂亮精美的庄园散落在起伏的山坡上。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远处有一泓清澈透明的湖泊,从岸边平

  • 生活不会把一切都计划好

    吉姆科赫:波士顿啤酒公司创始人,他酿制的塞缪尔亚当斯乌托邦斯啤酒酒精含量达到了27%,后劲之足堪与波特酒、干邑白兰地和雪利酒媲美,堪称世界最烈啤酒。 年少时,父亲一再告诫我绝不要做一名酿酒师,因为我的祖父、曾祖父都在当地的酒厂以此为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