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对朋友恶毒的猜测

对朋友恶毒的猜测

收录日期:2025-08-07 23:15:19  热度:9℃

是朋友,才敢放心把钱借给他。想不到,那钱,却迟迟不见还。借条有两张,一张五千,一张两千,已经在他这儿,存放了两三年。
他和朋友是在上中学的时候认识的,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理想,慢慢地亲近,终至形影不离。后来他们又考上同一所大学,读同一个专业,这份友谊就愈加深厚。毕业后他们一起来到这个陌生的小城打拼,两个人受尽了苦,却都生活得不太理想。朋友似乎比他要稍好一些——虽然朋友只是一个小职员,可那毕竟是一家大公司,薪水并不低。
可是那次朋友找到了他,向他借钱。他猜最多也就两三百块钱罢了。可当朋友说出五千这个数字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对朋友说,虽然这两年来我只攒下了五千块钱,但我仍然可以全部借给你。不过,你得告诉我你借这五千块钱做什么。朋友说,有急用。他问,有什么急用?朋友说,你别问行吗?最终,他还是把钱借给了朋友。他想既然朋友不想说,肯定有他的道理。不追问,是对朋友最好的尊重。朋友郑重地写下一张借条,借条上写着,一年后还钱。
可是一年过去,朋友却没能把这五千块钱还上。朋友常常去找他聊天,告诉他自己的钱有些紧,暂时不能够还钱,请他谅解。
可是突然有一天,朋友再次提出跟他借钱,仍然是五千块,仍然许诺一年以后还钱。于是他有些不高兴,他想难道朋友不知道“讲借讲还,再借不难”的道理?他再次问朋友借钱做什么,朋友仍然没有告诉他。朋友只是说,有急用。他说难道我们不是朋友吗?如果是朋友,你为什么不能告诉我?他说暂时还不能——现在我只能向你借钱。他当然听不懂朋友这句逻辑不通的话。他听不懂,却仍然借给了朋友两千块钱,然后收好朋友写下的借条。为什么还借?因为他相信那份珍贵的友谊。
往后的两个月里,朋友再也没来找过他。他有些纳闷,去找朋友,却不见了他的踪影。朋友的同事告诉他,朋友暂时辞了工作,回了老家。也许他还会回来,也许永远不会。
他等了两年,也没有等来他的朋友。他有些急了。之所以急,更多的是因为他的窘迫与贫穷。他想就算他的朋友永远不想再回这个城市,可是难道他不能给自己写一封信吗?不写信给他,就是躲着他;躲着他,就是为了躲掉那七千块钱。这样想着,他不免有些伤心。难道十几年建立起来的这份友谊,在朋友看来,还不如这七千块钱?
好在他有朋友的老家地址。他揣着朋友为他打下的两张借条,坐了近一天的汽车,去了朋友从小生活的村子。他找到朋友的家,那是三间破败的草房。那天他只见到了朋友的父母。他没有对朋友的父母提钱的事。他只是向他们打听朋友的消息。
他走了。朋友的父亲说。
走了?他竟没有听明白。
从房顶上滑下来……村里的小学,下雨天房子漏雨,他爬上房顶盖油毡纸,脚下一滑……
他为什么要冒雨爬上房顶?
他心里急。他从小就急,办什么事都急,比如要帮村里盖小学……
您是说他要帮村里盖小学?
是的,已经盖起来了。听他自己说,他借了别人很多钱。可是那些钱仍然不够。这样,有一间房子上的瓦片,只好用了旧房拆下来的碎瓦。他也知道那些瓦片不行,可是他说很快就能够筹到钱,换掉那些瓦片……为这个小学,他悄悄地准备了很多年,借了很多钱……他走得急,没有留下遗言……我不知道他到底欠了谁的钱,到底欠下多少钱……他向你借过钱吗?你是不是来讨债的?
他的眼泪,终于流下来。他不敢相信他的朋友突然离去,更不敢相信他的朋友原来一直在默默地为村子里建一所小学。他想起朋友曾经对他说过:“现在我只能向你借钱。”现在他终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朋友分两次借走他七千块钱,原来只是想为自己的村子建一所小学;而之所以不肯告诉他,可能只是不想让他替自己着急。


猜你喜欢

  • 相敬如宾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回来时路过冀地。他看见路旁有一块田地,有一位青年正在锄草。这时,那青年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触地说:夫妻之间如

  • 万马齐喑的故事

    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龚自珍,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龚自珍27岁中举,11年后才中进土。倒不是他不肯用心,而是因为他从小讨厌那些禁锢思想的八股文,不愿写华而不实的文章;他所钻研的,都是对兴国济世有作用的学问,并以此引为骄傲。

  • 五里雾中的故事

    张楷,字公超,是东汉人,对道学很有研究,门徒常常上百人。每天造访他的人车马盈门,填塞街巷,有人便在他家附近开办旅舍饭馆赚钱,张楷只好搬家。张楷很穷,以摆摊卖药维持生计。永和年间,被推荐出任长陵(今咸阳市东)县令,张楷不就,搬到华山峪隐居,一

  • 百丈竿头的故事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

  • 狼狈不堪的故事

    狼狈不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退不能之状。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密《陈情表》,臣进退之难,实为狼狈。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

  • 千金市骨的故事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

  • 不因人热的故事

    不因人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性情孤傲,不仰仗别人的权势。这个成语来源于《东观汉记。梁鸿传》,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东汉时,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

  • 兔死狗烹的故事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