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超人李嘉诚

超人李嘉诚

收录日期:2025-08-08 07:08:27  热度:9℃

超人李嘉诚

可是,李嘉诚3岁时,祖父就去世了,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困难。父亲几次被迫丢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都没赚到钱,最后还是回到家乡来教书,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放学后,常常到码头边去捡煤屑。父亲生了病,也没有钱去医院,还要坚持工作,有时候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一边大口大口地吐血,使小嘉诚深感心痛。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嘉诚一家人离家逃难,先后在汕头、惠阳、广州等地流浪,经常露宿车站。父母和小嘉诚都不得不到大街上卖香烟、糖果、针线挣点钱,忍饥挨饿过日子,最后一家人逃到香港避难。李云经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床。1943年,还不到40岁的李云经就离开了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从此失学了。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失业的人,李家寡母孤儿,就更难找到工作了。母亲设法批发一些塑料花去卖,每天只能赚到几角钱,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五口。李嘉诚是家中的长子,对母亲非常孝顺,他不能不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负,所以到处找事情做。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答应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16岁的小嘉诚,从此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

南方人起得早,睡得晚,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每天“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对一个未成年的少年来说,这实在是太难熬了。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的“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但是他想到母亲和弟妹,感到自己有责任为家庭分忧,就是再困难也得拼下去。有一次,因为太疲倦了,他一不小心把一壶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当时他很紧张,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可是那位客人反而为他开脱,不准老板开除他。这件事给李嘉诚的印象很深,几十年以后,当他成为香港有名的大富豪后,还感慨地说;“如果能找到那位客人,我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他还说:“这也是一次教训,谁叫自己不谨慎?父亲曾多次告诫我,要作男子汉,就要‘失意不能灰心,得意不能忘形’。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第一是要能吃苦,第二是要会吃苦。”

李嘉诚在茶楼里一泡两年。他对这段生活从来没后悔过。他说,茶楼是三教九流聚会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都能看到听到。久而久之,就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他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也知道了该怎样与这样的人相处。他读书不多,但是学会了利用环境观察别人,这也算是社会心理学吧!这时练出的本领,对他生的事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贫困的生活使李嘉诚过早地成熟了。

来往茶楼的客人里,最让李嘉诚羡慕的是实业家。他发奋向上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发誓也要做一个实业家。可是,像他这样没有后台、没有本钱的人,该怎样才能投身实业呢?李嘉诚17岁那年,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他找到一份为塑胶厂当推销员的工作,便辞掉了茶楼里的活。

推销员,被很多人称作“成为富豪的必由之路”,但也被认为是“天下最复杂的职业”!做推销员要有特殊的本领。首先是要能跑,这一点,李嘉诚不在乎,在茶楼里跑堂,他能连续12小时不落座,也不感到腰酸腿痛。为了节省路费,他上下班从不乘车,十来里路,总是走来走去;出外联系业务,一个上午,能在香港大街上打个来回!做推销员的另一件本事是脸皮厚,能磨会缠,使客户不得不买自己的商品。不过李嘉诚从不愿意死皮赖脸地缠人家,他总是事前想好几套方案,使人家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商品。有一次他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走了几家办公室都没有人要,他灵机一动,对办公室的人说,洒水器可能出了点问题,想借人家的水管试一下,于是乘机在办公室里表演起洒水来,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次就卖掉了十几个。有人认为,推销员一定要能说会道,李嘉诚却不以为然。他不喜欢高谈阔论,讲话也是不快不慢,没有那种所谓外交家的口才。但是他非常注意市场和消费者使用这类商品的情况,别人不需要或者已经有了的东西,你去推销当然是白费劲!当时他把香港划分成很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市场情况都记下来,这样就知道什么产品该到什么地方去推销。短短一年以后,李嘉诚推销商品的数量超过了厂里那些老推销员。

由于李嘉诚推销有术,别人做不成的生意他能做成,他所在的那家塑胶厂的效益也就越来越好。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发现竞争胜负的关键竟在这小小的推销员身上,便想花大代价把李嘉诚挖过去。李嘉诚的老板得到消息,惟恐李嘉诚真的成了别人手中的工具,于是抢先下手,把李嘉诚提拔为业务经理,并破例给了李嘉诚20%的红股。李嘉诚通过报刊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通过茶馆和娱乐场所掌握本地的行情,心中有数,指挥有方,他手下的推销员都能根据他的指导完成任务。而李嘉诚也因此熟悉了塑胶行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且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交往,提高了管理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说,“吃透了这一方云雨”。

3年以后,正当厂里准备重用李嘉诚的时候,他却坚决地辞职了。

20岁的李嘉诚认为自己已看清了形势,做好了准备,他要放手大干一番了。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用自己几年来积蓄的7000港元,又向朋友借了些钱,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下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下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厂只有这块招牌是新的,别的全是旧货!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他选择“长江”作厂名,是有深刻用意的。他说:“如果你不广泛吸纳细小的支流,就不能成为大河。一个干实业的人,就必须有广阔的胸襟与别人一起工作!”充分显示出一个实业家的眼界。厂子刚创办,缺乏资金,更缺乏人才,采购、设计、生产、推销,都得李嘉诚亲自过问。每天一大早,他出门去联系业务,这时他是采购员兼推销员;到他回厂后,厂里一天的生产才能开始,这时他是师傅、老板;晚上搞设计,以便工人们第二天能照图施工,他又成了工程师……那时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

年轻的李嘉诚就像别的创业老板一样,希望事业发达,他急于扩大再生产,缺少资金,就向朋友去借。但是他也碰到了所有初涉市场的企业家惯常碰上的问题:产品出现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他没有阔亲戚、富朋友,人家借给他的钱,都是准备自己办事用的,所以一定要如期归还。可是李嘉诚借来的钱已经变成了产品,而产品还没能变成钱,他拿不出钱还人家,一度面临破产的危机。据说他有一天晚上围着工厂转了大半夜,几次向河边走去,但终于又走了回来。他没有自杀,第二天,他又找来一个经销商,希望这个人能支持他渡过难关。可是那个经销商边看边摇头,围着厂子转了一圈,在河边撒了一泡尿,走了。

朋友们都劝李嘉诚,算了,干脆把厂子卖掉,还了债,自己到别人的厂里去做工。凭他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待遇不会差的。

李嘉诚不愿意这样做。

只有在困境中不屈服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他冷静地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操之过急,生产与销售配合得不好。他果断地收缩生产,把得力的工人派出去搞推销。他自己也背着产品跑遍了香港,拜访了上百个代理商。长江厂的产品毕竟质量好,很快就得到了几个代理商的支持,他们预付了一笔定金给李嘉诚,使他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

李嘉诚又发现,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卖。香港人是喜欢摆设的,应该会欢迎逼真、漂亮又便宜的塑胶花;而塑胶花的生产技术要求并不高。他毅然决定,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塑胶花。果然,塑胶花很快进入了千家万户,也为李嘉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长江塑胶厂的兴旺,不久就引起了同行的嫉妒。有人专门跑来拍了长江厂那间破厂房的照片,登在报纸上,宣传说,长江厂就是这么个破烂样,怎么可能生产出好东西来呢?然而那帮人却没想到,这反而使长江塑胶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少本来并不经销长江厂产品的代理商,跑来考察过以后,都认为这个小厂厂房虽旧,但组织得力,生产合乎规范,产品质量信得过,可以同他们做生意。结果长江厂的订货单大大增加。更让李嘉诚惊喜的是,有一些外国商人也跑来了。李嘉诚从这些商人口中,得到了一个黄金般的信息,就是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苏联人扫墓不用纸花,而用塑胶花,表示生命虽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品质、精神是长青的;北欧人则喜欢用塑胶花装饰庭院、房间;美洲人连汽车上和工作场所也会挂一些塑胶花。于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李嘉诚大量生产塑胶花,销往欧美市场。工厂的年利润也猛升到上千万港币。

古人说“三十而立”,30岁的李嘉诚,已经成了老少皆知的“塑胶花大王”。他从一个茶楼跑堂成为千万富翁,只不过用了10年多的时间。长江塑胶厂的牌子换成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昔日的破厂房也变成了窗明几净的高大厂房,工人们都穿上了制服。

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的大好局面下,李嘉诚却敏锐地意识到,由于塑胶行业高利润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拥人塑胶行业,这就势必导致激烈的竞争,“好日子很快会过去”,于是,他开始寻找下一个机会了。

这一次他找到的是房地产业。

60年代中期,内地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闹得香港也人心惶惶,整个社会乱成一片。很多富翁纷纷逃离香港,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因为那时就是建成了也没人会买。如果按照当时的房地产价格来算,李嘉诚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

处在惊涛骇浪中的李嘉诚,临危不乱,沉着应变。他仔细分析局势,不相信香港会就此垮掉,他认定动乱是暂时的,中国肯定很快就会恢复稳定,香港还将进一步繁荣发展,而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回升。因此,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的同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所有的资金用来大量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知道后,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诚毫不动摇,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别干实业这一行!”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李嘉诚从中获得了200%的高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

对亿万富翁李嘉诚来说,单纯追求财富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现在,他把已经垄断香港经济几十年的英国资本集团,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决心同他们一争高下。当时,尽管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开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要同拥有众多产业的英资企业集团相比,实力仍然相差太远。但是,李嘉诚这条“小蛇”,却已经雄心勃勃地准备去吞食那些“大象”!

70年代末,李嘉诚预见到旅游业将成为热门行业,一流的宾馆将会有很高的出租率,于是拿定主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买了拥有美国资本的永高有限公司的56%的股权,随后又收买了其他股东的股权。永高公司的主要产业是位于香港中区的有800个房间的希尔顿大饭店。李嘉诚接收饭店之后,正赶上香港旅游业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果然大赚一笔,为他下一步与英资集团竞争创造了条件。

1977年国庆节,李嘉诚作为香港知名人士走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后来又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他多次捐款支援国家建设,特别是捐款5亿多元创建汕头大学。他说,他的父亲是教师,岳父也热心教育事业,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要想富强起来,首先就要振兴教育!“办汕头大学,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邓小平同志知道后,感慨地说,在当代华侨教育家中,“福建有个陈嘉庚,广东有个李嘉诚!”

猜你喜欢

  • 只为对仗工整

    李廷彦是宋朝的一个小仕宦,他经常喜好写诗作赋,舞文弄墨。因为他程度不高,常因故弄玄虚而遭人耻笑。一次,李廷彦诗兴又起,他提笔仿佛一发不成收,竟洋洋洒洒写下一百韵。他满意洋洋地将写好的百韵诗献给他的上司赏识,想在上司眼前表示一下本身的才调,以

  • 路边的李树

    古时辰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小的时辰就伶俐智慧、聪明过人,遇事爱开动脑子,细心阐发,先思虑好了再脱手干事。有一次,小王戎和一群同村的小孩子们一路出往玩。大师打打闹闹的,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村外。孩子们越跑越远,一向到了郊外的路边。一个眼尖的孩子突

  • 猕猴与鸡

    畴前,有小我养了一大群家鸡,家鸡个个都长得油光水滑,雄纠纠雄赳赳的。有一次,这小我从外面领回一只猕猴,他把这只猕猴和他的家鸡放在一路糊口。和家鸡们比起来,这只猕猴其实是相形见绌。它的外表其实欠好看,它没有雄鸡那鲜红傲岸的冠子,没有母鸡那金黄

  • 一蟹不如一蟹

    一天,浪潮退了,气候很好,艾子走到海滩上往漫步。突然,艾子发现本身脚根前有一个小动物在爬着,艾子好奇地蹲下身子往细心地看这小工具。只见这小动物的身子又扁又圆,四周长着很多脚,爬行的标的目的是横的。艾子把小动物拾起来放进袖口,找到一名住在海边

  • 满奋畏寒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段高峻魁伟,仿佛体魄十分硬朗。实在满奋很是怕冷,碰到起风下雨的气候,他老是穿很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巴不得全部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往。他家里从暮秋时辰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季,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

  • 叶公好龙

    鲁哀公常常向他人说本身是何等地巴望人材,何等喜好有常识才华的人。有个哨子张的人传闻鲁哀公这么接待贤才,便从很远的处所露宿风餐地来到鲁国,要求参见鲁哀公。子张在鲁国一向住了七天,也没比及鲁哀公的影子。本来鲁哀公说本身喜好有常识的人只是赶时兴,

  • 金钩桂饵

    在年龄时期的鲁国,有小我很是喜好垂钓,他在本身的钓具和饵料上花了不小的工夫:他用馥郁芳香的宝贵喷鼻料肉桂制成鱼饵,用黄金打造出极为精美的鱼钩,而且在鱼钩周围镶嵌上白银丝线和青绿色的美玉,而垂钓绳则要用极为珍贵的翡翠鸟的羽毛来装潢一番。每当垂

  • 郢书燕说

    一天夜里,楚国京城郢都的一小我在家给燕相国写信。由于烛焰偏低,飘忽不定的烛光夹着文房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暗淡,所以这郢人对酒保说了一声:“举烛。”明灯高照,写信就看得清晰了。谁知他在烛光不亮,心中犯急,头脑里想着“举烛”,嘴里念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