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林丹:真性情真汉子

林丹:真性情真汉子

收录日期:2025-08-08 01:52:34  热度:11℃

林丹出生在有着深厚革命传统的福建龙岩。从小就十分好动的他,在幼儿园被老师认为患有多动症。着急的妈妈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静下心来,试图通过练习电子琴,来转移他的注意力。燥的练习无疑对他是一个折磨,一个星期后,他死活不肯再练琴了。妈妈想,儿子不愿练琴,可总得练点别的吧。于是,爱好运动的父母去打球时总带着他,让他在场边上跑着玩。有一次,父母带着林丹去体育馆玩儿,看着一些小朋友们拿着拍子,隔着网围着一个球跑来跑去,第一次看到羽毛球的他,也许是天性好动的缘故,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父母便将他送入了业余体校练习打羽毛球。训练中,小小年纪的他就表现出了不服输、自尊心强的性格,为了训练韧带,疼得哇哇直哭,可不管怎么疼,他从来没有说过不想去练了。

12岁时,他被特招入伍,穿上了军装进入了八一队。还是个孩子的林丹已经开始了自己独立照顾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并扮演好了两种角色——军人和运动员。每年大队都要组织队员下基层当兵锻炼,重走长征路,参观军史馆。他从没害怕过,也没掉过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了他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不畏强手,永不服输的霸气。教练根据他身体灵活协调、柔韧性和爆发力强的特点,为其量体裁衣式制定了“拉吊集合突击”为主的战术打法,这种进攻凶狠、速度快、攻势凌厉,步伐灵活的打法,也成为了他日后驰骋沙场的“杀手锏”。为了练就过硬的技术,每天都要大力挥拍扣杀上千次,以至于挥拍左手臂粗大一圈,支撑腿右腿比左腿要大一号。

在他坚强外表下,内心也掩藏着无数的柔情蜜意,从第一次被披露与谢杏芳的恋情,两人在公开场合的一举一动都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和热议,其甜蜜与恩爱惹来多少人的羡慕与称赞,被称为“金童玉女”,一时成为羽坛佳话。在广州夺冠的当晚,两人邀了几位圈中好友,一起出去吃夜宵,浪漫的气息为冠军的又增添了几分成色。如今的林丹,集所有冠军于一身,对于他来讲,或许到了真正享受羽毛球,享受生活的阶段,就像他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所说:“迎娶阿芳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

在夺冠现场,记者问道:“林丹,你实现了全满贯,以后还会以平常心去对待比赛吗?”他干脆地回答说:“会的,一切都会重新开始的!”

从个性十足的“阳光少年”到名扬中外的“羽坛巨星”,林丹表现得十分坚定与从容,将一种真性情、真汉子的品性释放到了完美与极致。

猜你喜欢

  • 沈星夸人,只夸一厘米

    花了心思的菜人家吃得出来,花了心思的夸奖人家也能听得出来。 关于沈星的美究竟有多大杀伤力,早在沈星还在北京台主持《魅力前线》时,就有人做过调查,逢她出现在镜头前,收视率就直线攀升;一旦画面中没有沈星,不管正讲述的内容多精彩,收视率

  • 爱情手臂转移

    男人的手臂很粗壮。男人的手臂在女人撒娇时常当作抵挡粉拳的盾牌。男人揽着女人入怀时,女人温顺得像一只猫。女人在男人的臂弯里做了无数个梦,那些梦使女人完成了从女孩到母亲的转变。 男人像一棵大树,他强而有力的双臂像是枝繁叶茂的树干,树荫

  • 学会被爱

    多年没见到敏青,再见她是在一次讲座上。她主讲女性课堂,有关婚姻和家庭的主题,听课的人很多。敏青讲得深入浅出,极有感染力。我当时坐在最后一排,居然听得几乎忘了讲课人是我熟悉的老朋友。 课后,我跟她探讨起她上课时的一句关键词:被爱的习

  • 电视,青年人成长的“慢性毒药”

    大学一毕业,小宇就到南京找男友云了。云的表舅在南京有家公司,他毕业后一直在那儿工作,每个月拿1000出头的工资打发日子。小宇自己找了家小小的文化公司,每个月1000元的微薄收入,也算是高高兴兴上班了。 从此,小宇和云便开始了看似快

  • 每个当“哥”的男人都别有用心

    关于感情的界定,女人总是有些奇怪的说法。比如,那个男的,只是我以前的同学,我们从来就不是情侣,因为我们没有接过吻。而最让男人不解的,就是哥哥这个称呼。那些哥哥的年龄往往差距非常大,一个20岁出头的姑娘,她的各种哥哥可以从20多岁到40多

  • 搭讪的妙处

    大学时代的我跟土鳖似的,从来不敢主动与人打招呼,怕一说话就露了怯。遇见熟人最多傻傻地笑一下,然后迅速低头。毕业前夜,一位老师在毕业册上给我留言:毕业了,你还有一门能力挂科搭讪! 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走进社会后,便开始刻意大声地跟人

  • 人人都是大舌头

    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介绍说古人爱笔谈,就是不说话,写在纸上。我想象一下这样的气氛,觉得很斯文,但是有点怪。可至于为什么不说话却偏偏要写在纸上,语文老师又讲不清楚。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觉得肯定是他弄错了。应该是过去文人们像王羲之

  • 你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

    你想要过的生活,你正在过,不过是未曾发掘它的有趣之处。 在澳门。早晨走路上学的时候,常看见小小的公车里挤满了穿制服的当地孩子们,和公车并排的是一辆辆家长接送的机动车,一张张被风吹得压抑而扭曲的年轻脸庞,还有背后沉重的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