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我与大通街的故事

我与大通街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08-07 18:29:08  热度:10℃

“扁担头上挂油条”,是许多人都亲历的事。

过去农村人,挑着农产品去大通街上卖,卖完后常买上几根油条,用线袋装好系在扁担头上,带回与一家人一起吃。

小时候,我家人多,很穷。记得十六七岁时,就开始肩挑着柴禾上大通街去卖,一担柴能卖一到二元钱,一个星期能卖二三担。

那时,没有液化气,冬季烧锅做饭用的都是柴草。住在大通街上的人,称居住在新建乡农村的人为“乡下人”,乡下人称居住在大通镇上的人为“街不老。”街不老没有柴烧饭,就买乡下人提供的柴草。乡下人以此换回街不老享受的食品和什物。所以当时柴禾交易很热火。早晨集市,前街后街卖东西的不是和悦洲卖菜的,就是我们这些乡下人卖柴禾的。那些年,我卖完柴,总会买些早点带回家。

大通街上早点,可有名了。

前面说到的油条,油黄油黄的,直接入口香脆软正合适,非常可口,与鸡蛋一起做汤,则是又香又有嚼头。豆腐制品也很有名气,有白干子,有臭干子。最出名的要数酱油茶干子了,其工艺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嘉靖年就闻名于世。其咸中有甜、味美耐嚼,色香味俱佳,炒青椒、炒芹菜芽都特别好吃。油炸狮子头、麻球也是大通街有名的特色小吃。吃上一口狮子头,那脆香脆香的劲就别提多有滋味了。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大通街的馄饨,皮薄馅嫩、味美汤鲜、玲珑剔透,精亮细致。据说台湾美食玲珑馄饨的工艺就来自于大通街的古老做法。一碗大通街馄饨,再来一根油条,配上一个麻球,吃起来别提有多舒畅了。那时,我把这当成一种高档享受。

追朔年轻时的记忆,大通街给我留下美好的事情还有很多。

念书时,高中阶段上铜陵县一中,乘轮船是最佳选择,船票仅一毛钱,下船后离学校又很近。八点多钟,从家里出发,带好一个星期的“粮草”,排队买票登船。那时候客轮船很小,速度也慢,从大通轮船码头到笠帽山码头,要近三个小时,虽一路站去较辛苦,但如今回想起来,乘船上学还是很惬意的。

船在江中行进,会欣赏到许多风景。成群青油油色的“江猪”尤如海豚戏水般,不时地从船舷旁边冒出来。那时江豚还不是保护动物,数量很多。那江豚油对皮肤烧伤烫伤有特效,弄点江猪油给涂上,伤口会迅速好转恢复。江边有许多扳罾(bānzēng),方方正正的大鱼网,伸向江中频频起落,一条条鲜活的江鱼给扳罾捕起来;有首儿歌唱到:“扳罾,扳罾,扳个鲤鱼十八斤,扳个大鱼家里吃,扳个小鱼做人情;先生不吃学生吃,学生吃得打背脊。”那时,生态环境特别好,鱼是特别地多。

一次父亲带我去铁板州的表叔家,就切实看到了一次快速捕鱼的过程。由于动身的较迟,乘小木船过江到达表叔家已十一点多,表叔拿了副丝网,到州上离家不远的一条宽不到二十米的小河沟里,布网捕鱼。表叔坐进腰子盆,只见他一边划水一边轻敲着腰子盆盆沿来回两趟,不到一刻钟,起网就收获了三条活蹦乱跳的大鳊鱼。

那时的端午节,是大通街人气最旺的时候。

每到这时,商贾云集。记得上世纪八三年的端午节那天,人群如织,小商小贩特别多,从前街顺着公路,沿途摆摊一直摆到五里亭,整整五华里路,那场景几十年未见,用冠绝历史来形容都不夸张。

过去,五里亭的名气很大,不在大士阁之下。五里亭,距离大通街老渡口五华里而得名,始建于明朝的嘉靖年间。当时,大通镇上的“百子会”和“双百会”两个佛教组织为使朝拜九华的香客们途中小憩,便集资在长龙山顶上兴建了这座亭子。亭子里设有石凳、石桌,并为路人烧茶供水,路人也可以在亭外燃香焚纸。久而久之人们进九华时便在此进行第一个朝拜。现在象这些古迹,人们似乎给忘了,不知五里亭现在是否安在!

龙舟赛是端午节那时一道必备的大餐。近几年比赛都是在光荣圩里静水比赛,那时,光荣圩没有水,种的全是水稻。比赛均是鹊江里进行,顺游出发,逆游冲刺。起点和终点,都在小轮码头。火热的场面与奔腾的江水汇聚,那人与自然和谐场面十分壮观。看龙舟赛,那是人山人海,路上、房子山、树上,凡人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人。那时人没现在人这么娇贵,为看比赛从树上摔下来,摔得鼻青脸肿的大有人在。在我印象中,那时候人经摔,现在人摔成这样那还了得。这样的节日,也是农村青年男女加深情感的好时候。那时虽已开放,但刚刚开始,人们还是很保守的。平时约会都是背着父母偷偷摸摸的,端午节到了,看龙舟比赛,成了约会的好借口。我和老婆第一次公开约会就是那次看龙舟比赛,巧的是被他的家人撞见了,好在他(她)们一下子就认同了我。他们也是龙舟赛的忠实拥泵者,所以我要感谢大通龙舟赛。

岁月过了三十多年,那种美好感觉至今仍在。现在,到了大通,总会在大通前街后街逛一逛,到小轮码头去看一看。而且只要是到了老街上,必定是要吃一碗馄饨或者是来一碗小刀面、加上两根油条的。

走在前街青石板上,理发店、照相馆、钟表店等老字号延续着传统的生意,保持了昔日古朴、优雅的风貌。大通街上曾经那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繁华场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猜你喜欢

  • 长驱直入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ānɡ)阳、樊(fán)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曹操

  • 鞭长莫及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之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

  • 感恩图报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xū)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再攻打我国,我一定重赏他!”可惜一连三天都没人想出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年轻的渔夫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

  •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 后生可畏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 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 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

  • 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

  • 利令智昏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

  •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