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最后的温暖

最后的温暖

收录日期:2025-08-08 06:19:32  热度:11℃

留个妈,总比留个爹强

我走到病房门口,听见姑姑在里面跟爸唠叨:我找算命先生看过,就是嫂子跟你争命,你斗不过她,可这回我一脚跨进病房,怒不可遏地看着姑姑。

爸是多聪明的人,他只愣了几秒钟,看了看姑姑,再看看我。

丫头,别瞒我,你姑不说,我也早就想问你了。爸沉吟了一下,分明是在下着很大的决心,说吧,实话说。

我的泪,哗地倾泻而出。

疯狂的癌细胞以爸的肝脏为中心蔓延,已经侵占了他大部分身体。3个月。这是医生给出的爸最后的生命期限。

爸才49岁啊!

爸笑了笑,有点勉强:跟你爷爷一样的病,我料到了。你爷爷41岁死了,我比他,多赚8年。歇了歇,爸接着说:火气别冲你姑。这孩子,你才多大,哪能背这么大个包袱?你应该早告诉我。人有生就有死,不怕。你妈知道不?

我点点头。

爸忽然就沉默了。低头好半天,他掏出口袋里的烟盒,把里面的香烟一根一根折断,扔进床下的废纸篓里。爸又自言自语道:你妈眼睛红,她说外头风大,迷了眼。她是哭了。嗯,是哭了。昨晚,她数落我抽烟多,我还故意多抽几根气她,她也不吱声。

然后,爸扭过头,大声地对姑姑说:她姑,没什么争命不争命的话。就是真的两个人争命,也应该我大男人先走这一步。你嫂子,半辈子病病歪歪,要是我去了,能换你嫂子健康,别说还有90天,立马倒地,我也愿意!话说完,爸的声音低下来,闷闷地道:你两个侄女,上学的还小,上班的,刚刚工作,还没找个女婿呢。爸的声音再一次扬起来:人说,宁要要饭的娘,不要做官的爹,给孩子留个妈,总比留个爹强。我去,比你嫂子去合适!

爸!我喊了一声。他的话,令我太难过。

给你妈省点养老钱

妈与爸结婚第二年,妈便开始生病,一直病到今天。奶奶家早就有爸妈命里相克的说法,再加上妈没生男孩,奶奶与姑姑们,对妈异常挑剔,从不客气,从不担待。

可就是这个羸弱的女人,不恼不气,还向来没有主心骨,大事小事都要听爸的安排,爸的坏脾气也总是撒到她身上。我从来都认为爸对妈不好,他们之间,肯定没什么感情可言。

但是,当听到医生宣布爸爸病情的瞬间,妈身体歪了歪,要倒下的样子,我一把扶住她,她整个身体都在剧烈地颤抖,泪无声地簌簌落下。可她很快就平静了,只是一小会儿后,便抚着我的背安慰我:丫头,不哭,咱遇什么事儿,就顶什么事儿,不怕,不怕。你爸还在呢,还在里面等咱,别叫他看见。

爸总在我们眼前说妈没用,是我们的累赘,她也默认,不曾吭声。原来,平日这般,不过是他们早已默契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他们相爱的方式。而爸病重,最痛的是妈,最先坚强起来的,也是她。

爸详细询问了医生自己的病情。当他得知癌细胞已经扩散,没有手术与化疗的必要时,他愣了一小会儿。再听医生说,住院输液出于自愿,妈要求留下,为给他一份希望。爸的眼睛一下子红起来,转身对妈,跺着脚,气哼哼地大嗓门喊:你这不是傻么,有钱烧的?你以为这么个破病就吓得我寻死?告诉你,有一口气我也要好好活。我多活一天你就还有个克星,闺女有个爸!马上办出院手续,回家!

妈还是从前的样子,讪讪地说道:在这儿有医生,总比在家好,再说,我,我哪知道住院对还是回家对啊。

办好出院手续,妈提着东西在前面走,爸小声地,像自言自语,也像对我说:回家好啊,再多吃几顿你妈做的饭,也给这病老婆子省点养老的钱。

面面俱到地安排后事

爸回家,不像被判了死刑的病人。

他把家里的线路仔仔细细检修了一遍;换纱窗,安装防盗栏杆;平日不顺手的家什、坏了的东西,一一修补齐全;一样一样教妈用电器,并且把换煤气、交水电费、电力维修、管道维护等等常用的地址誊写到一个新本子上,让妈一个一个去确认。

妈唯唯诺诺地听他的话,顺着他的心思,任凭他折腾。

爸一句一句唠叨:也不知什么时候能用上管道煤气,多用电,免得灌液化气麻烦。

找服务行业的人,要理直气壮,他要敢对你不客气,你就说要投诉,吓唬他。

别跟小闺女说我的事儿。她还是个小孩子,横竖痛一下,没必要让她早知道。

妈不在家,爸嘱咐我:你是姐,你妹小,要包容她。你妈一辈子懦弱,你要做她的主心骨,帮她拿主意。

你妹考大学,找你舅、舅妈帮她参谋专业,他们都有文化。

你跟你妹要好好孝顺你妈。

将来要遇上个好老头儿,支持你妈嫁。女人家,一个人不容易。你妈有病,还死脑筋,你多开导她。

要是遇上个像我这样对她呼三喝四的,可不行。要找个疼她的。

爸变得像个老人一般絮叨。

我忽然明白过来,当他生命开始倒计时的时候,他多么想面面俱到地把我们将来的生活全都安排好。而妈,则是想让爸尽心尽意之后,在最后的日子放下心来,了无遗憾地走。

爸的身体很快虚弱了下去。他勉强吃饭,但肆虐的癌细胞跟他抢夺营养,他瘦得脱了形,不时地疼痛。妈不断把访求到的民间偏方带回来,希望减轻他一点痛苦。

没等我们开口,爸便主动要我陪他去买衣服。

妈跟我说过,送终的衣物,按我们家乡的规矩,应该由女儿亲手备下。我不会做,商店的虽然挺贵,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是不知爸中意不中意。

来到卖场,爸看来看去,什么样式也看不上。爸说:看着生分,不像我的东西。

爸半天也没敲定。最后,爸已然枯瘦下去的大手一挥:走,丫头,咱回家。我要大丫头的被子、小闺女的褥子、老婆亲手做的内衣,还有我上班穿的制服。丫头再挨件帮我缝个红线。爸转头,乐呵呵地向我说道:老爸带走你们的东西,没意见吧?还没等我回答,爸接着说:这样,我到那边用着可心,丫头也尽了心。就这么定了!

看着他像平常人说平常话一样的神态,我哽咽。爸拍拍我的背:这样挺好,早早知道了,啥都可以准备准备,还可以挑自己最满意的。

晚上睡下,听见隔壁爸跟妈嘀咕,要妈把他的骨灰寄存在殡仪馆,一次可以存3年,交3次的钱。九年后,闺女成了家,家里有男人了,再好好找个地方安置他。

妈不同意,妈说:入土为安,你别管了,孩子他舅能给你找个好去处。

爸坚决不肯,争来争去,最后火气大了:孩子都还小,又都是闺女,以后遇上个沟儿坎儿的,人家有爸她们没有,你就不怕她们找到我坟头哭得死去活来?这事儿我说了算,等她们大了再给我立坟头!

我躺在黑暗中,刻骨的疼痛淹没过来,一波又一波。爸按部就班地安排着最后的时间,预想我们后面的日子。这些心意,让我感受他的父爱厚重如山,也让我为将到的一天更加痛不堪言。

最后的日子

爸起不来身的最后一个多月,妈不分昼夜地服侍在他身边,煎药、擦洗、喂饭、按摩。妈本来就是个病人,累得小腿粗肿得像个罐子。

爸一直顶了5个月,比医生预言的多活了60多天。5个月后的一个黄昏,爸走了。那天清晨,他对妈说:要是我病能好,就背着你,满世界逛逛。

言语间,是爱,是不舍。

他走的时候,眼睛似闭非闭,妈帮他抚上。

除了不知情的妹妹哭晕过去,我与妈,都没再落泪。5个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即将失去他的痛苦中煎熬,眼泪早已经流干。

开追悼会时,我坚持没有打开包着他的红毯,我实在不忍心再看一次他被病痛折磨得形销骨立的真实面容。

爸的离去,让我真正长大,也让我心痛的同时存着感谢。感谢厄运来时,爸与妈教我从容面对,不颓唐不恐惧不逃避。他们教我付出,教我爱人,教我懂得感情的真谛。这都成为我之后漫长人生的一笔巨大而厚重的财富。而爸给予我们的爱,在我的骨血里柔软着富足着绵长着

一直到20年后的今天,爸给予我们的爱依然温暖如初,一刻都不曾远离。

猜你喜欢

  • 抗敏感,不惶恐

    我在大学一年级那年,毫无悬念地把自己吃成了一个胖子。不是那种巨大的胖子,而是比标准体型重了15斤。于是,我的整个大学生活变成了电影《蝴蝶效应》系列,那只蝴蝶重达15斤。首先,我皈依了减肥。我可以整整一天滴水不进,然后第二天中午,一个小时之内

  • 苹果的成功模式

    苹果的成功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一个神话,一个在乔布斯带领下产生的神话,,回想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时候的苹果,用当时刚刚回归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的话说,苹果就像一艘“底下有个大洞的船”。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个曾濒临绝境的公司脱胎换骨,一路高歌猛进

  • 妈妈,稻子熟了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本来是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儿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

  • 吴梦知:熬鸡杂汤的电视撰稿人

    吴梦知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生于1983年。高中毕业后,吴梦知考入湖南师范大学,课余她不是爬山,就是撑伞在湘江边的蒙蒙细雨中散步,或者拎一壶茶去泡图书馆,至于过英语专八、申请奖学金等其他好学生关注的焦点完全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她也从不觉得,自

  • 该怎么去告别

    住院前,医生说为了放化疗我必须把头发剪短。剪头发那天,我特意叫了一个做视频的哥们儿来帮我拍纪录片。机器架好,美发店里的气氛“轰轰烈烈”,镜头里的我笑中带泪。我都计划好了,电视剧里演患者接受放化疗肯定会掉光头发,所以我要做一个关于“头发”的纪

  • 李锐“小人物”的高密度

    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像自己这样嘻嘻哈哈、粗粗拉拉活着的人,这辈子不会有太高的追求和造诣,索性给自己编了一条座右铭:“如果人生实在没法拓展长度和宽度,那就努力提高它的密度吧。”“高密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说得多,想得多,操心多,琐事多;也

  • 吃在少年时

    有人硬说我对军队没有感情,这是让我不能接受的。挂在嘴上的感情多半虚假,藏在心里的才有质量。我当兵之后才真正填饱了肚子,有了一些人的尊严,就冲着这一点,也不敢对军队没有感情。当兵临走前,村里的几个复员兵来给我传授他们在部队积累的宝贵经验。他们

  • 张天一:粉霸一路成长

    张天一,90后青年作家,北京伏牛堂餐饮文化有限公司CEO。过去半年多以来,张天一突然成了风云人物。2014年4月4日,他与3个合伙人凑了15万元,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地下一层开了第一家“伏牛堂”常德米粉店。他的自述《我硕士毕业为什么卖米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