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孔雀不愿东南飞

孔雀不愿东南飞

收录日期:2025-08-08 00:16:21  热度:8℃

1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薛米读大三的那一年,课程很少,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吃饭聊天,购物逛街,或者谈恋爱。春天,白玉兰开的一树又一树,全宿舍的女孩子都提着裙角兴奋地跑下楼去,她们有罗密欧等在楼下,骑二八自行车,载她们摇晃着穿行在校园。

剩薛米一个人抱着厚厚的小说宅在宿舍,浇浇花,扫扫地,晒晒被子。一宿舍的姐妹们说,薛米,该推销推销自己了,咱们已经是下市的白菜论斤卖了,比不得大一的师妹们水灵。薛米笑笑不说话,反客为主送货上门的爱情,薛米不干,女孩子还是矜持一点的好。

薛米摇头浇花的空隙,初年在楼下喊,薛米,薛米,有你的信件!一宿舍的女孩子像鸟一样呼啦一下子挤在阳台,初年仰起的脸白皙微红,浓浓的眉毛好看的眼睛盛了满满的笑。师姐们,让薛米下来啊!

初年读大二,碰到和薛米一样读大三的女生,都会认认真真地叫师姐,可是对薛米,他把腰杆挺得笔直,字正腔圆,就叫薛米。薛米跑下楼,接过信件,说谢谢。初年还是会问,薛米,谁写来的信啊?薛米握紧手中的信,踮起脚尖,拍一下初年的脑门,小孩子家家的,不该问的别问。初年一脸的不高兴,别过头去,打掉薛米的手。

其实薛米只比初年大10个月。10个月,并不像诗里说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大学里读文科的男生本就很少,读中文系的男生更是少上加少,而像初年这样俊朗美目风度翩翩的男生就是如获至宝。

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中文系的话剧排练愁煞众人,男主角的挑选太过乏善可陈。初年入学的那个秋天,中文系话剧的剧目是《孔雀东南飞》,迎新的师姐说,从瞄到初年的那一刻起,焦仲卿就在众人的心里复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初年是文质彬彬的君子。

薛米把改好的剧本交给焦仲卿和刘兰芝,然后静坐在一边等两位主角的提问和建议再做修改。初年把剧本看得飞快,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对薛米喊,你写得真好!演刘兰芝的女生和薛米同班,她拍了拍初年的肩膀,小子,这是咱们系的才女,你得多学着点,还不叫师姐?初年灿若星辰的眼眸忽然一转,一副书生的风流倜傥作揖行礼,小姐,初年有礼了。光线模糊的排练厅下,薛米的脸微微红了,她把剧本高高举起遮了脸庞,初年师弟,有劳了。

窗外,秋天的梧桐叶渐渐泛黄,一片一片零星飘落,化为春泥。书上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薛米读大二时已见过不少轰动的表白:艺术传媒学院的男生会抬一架黑色的钢琴,在女生宿舍楼下流水奏歌;化学系的男生会买上千打的蜡烛围成硕大的心,激情点燃;物理系的男生会捧着大把的氢气球和玫瑰花。他们像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定要虏获女生的心。

初年和薛米一同经过某栋女生宿舍楼,看到这样激烈的表白场景时,薛米摇摇头笑了,初年则是目瞪口呆,继而饶有兴趣。薛米踮起脚尖,拍了一下初年的头,师弟,走了!是的,站在初年身边的薛米,侧侧头恰好可以靠上初年的肩膀。

如果不是饰演刘兰芝的女生在上台时扭到脚踝,薛米也不会摊上这档子破事。什么破事?迎新晚会还有两天开幕在即,女主角却只能务必换人。中文系美女如云,各个聪慧过人,演刘兰芝是一顶一的好,数来数去也数不到薛米。可是大家都摆手不干,那么一大段一大段的台词,掺了古乐府的句子,而且只有两天时间。刘兰芝的角色忽然成了烫手山芋,薛米比热锅上的蚂蚁还要急,大家也跟着一起急。只有初年很镇定,他不慌不忙地说,薛米,剧本是你改的,论熟悉程度,你不就是最好的人选?薛米一听,把头摇得像波浪鼓,那是演刘兰芝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刘兰芝;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刘兰芝,薛米把头低进尘埃里。

恍然大悟的大家像抓到救命稻草,拼命煽风点火,薛米犹犹豫豫就退到了墙角,初年见状微微一笑,指天发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大家哄的一笑,薛米的脸忽然红了到耳根,像殷桃,晶莹剔透。

4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有一个人常常给薛米写信,有时是厚厚的整整一封,贴了五张邮票;有时是薄薄的,贴着零落的一张邮票。可只有邮戳是不变的,它告诉所有看到的人,信件是披过星戴过月,吹过风淋过雨,隔了万水千山从一座城市抵达另一座城市的,千辛万苦。

初年定时取出这些信件,站在楼下喊,薛米!薛米!,像每一个骄傲的男生站在楼下喊他的朱丽叶,很大声很用力,告诉他们,正跑下楼的这个女生,早已有一个男生在等待,不辞辛苦,勇于守护。虽然初年只是帮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转交信件,而每次拿到信的薛米快乐的像孩子,灿烂的笑容已告诉初年,那是来自一个男生的信,也许他和初年一样喜欢薛米,而薛米也恰好喜欢他。

初年会问,薛米,谁写来的信啊?薛米踮起脚尖拍一下初年的脑袋,说小孩子家家的,不该问的别问。薛米把初年当小孩当师弟就是没有当他是个大男生。初年记得和薛米排练《孔雀东南飞》时,他在休息的空当坐在薛米的旁边,支吾了很久,轻轻问出,薛米,你眼中的爱情,该是什么样子?薛米想了想,一字一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初年忽然就懂了,为什么那样热闹的表白,多少女生心生向往,而薛米却摇摇头笑了。那一人的心,怎么肯在繁华喧嚣中,就尘埃落定?

5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初年被很多女孩子追,是真的追。

她们会抄写工整的情诗,叶芝的,纳兰性德的,聂鲁达的,粉色的信笺上是俊秀的小楷或大气的行书,有时是蓝色的钢笔字有时是黑色的中性笔字,一张一张的信在很多个初年不在的时刻,不断夹进课本或塞进抽屉。

因为初年说,他喜欢写信,用古老的方式表达喜欢的唯一,慢腾腾的,日升日落,车水马龙,情书就带到了她的手中。而他也会像每一个恋爱中的男孩子一样,陪女孩逛街,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帮她夹菜,下雨的时候为她送伞,天冷的时候给她披上衣服。

青春的爱情在初年的眼中,就该是这个样子。可是薛米摇摇头,师弟,陪她逛街的时候不用帮她提手包,基本的杀毒软件教会她用的得心应手,常备的药物她该自己整理好,你心烦意乱的时候她也能撑起半边天,大事你做主,小事她担当。初年听了把眼睛睁得很大,他觉得,翻版的刘兰芝当真是蒲苇韧如丝。

那写信的磐石又怎么舍得转移?初年就坐火车轰隆隆地去了盖邮戳的城市,他找到了写信的男生。没有分外眼红,没有大打出手,那座城市的梧桐大片大片的飘落,男生温和地说,《孔雀东南飞》里,不管是县令的三郎还是太守的五公子,他们都胜过焦仲卿这样的小府吏。可是因为对爱情的坚持,揽群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刘兰芝无悔,焦仲卿奔随。也许孔雀不愿东南飞。

初年觉得,孔雀不愿东南飞,因为这样的一句解释,整个秋天,都温和的悲伤。

6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写信的男生以怎样的方式教会薛米,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一个人的坚强,从容大方,女孩子最易倾倒和被倾倒的年纪,薛米清醒的保持了快乐和优雅。初年还是会在楼下喊,薛米,薛米,有你的信件!春天的白玉兰,夏天的知了,秋天的梧桐还有冬天的雪,他们都聆听过这个男孩子心底最美好的声音,可是他最终没有说出口。

他也有大把大把的青春,来挥霍一段感情,蹚水过河,深深浅浅。可是面对眼花缭乱的选择,有孤单而真实的想法,从不迷失,就有永远的小清新。即使很快,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在最美好的年华,光阴似水,我们都固执地等待过一个人,认真地对待过一个人,万分地期待过一个人,他/她充实了我们最有张力的那一段青春时光。只是后来,擦肩而过,我们都彼此祝福。

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对爱情有过坚持,想来是孔雀不愿东南飞。你也看到,后来的少年,肩膀宽阔,顶天立地。

猜你喜欢

  • 金色的海螺

    大海那边住着一个勤劳的少年,他没有父母,更没有远亲,每天以打鱼为生。有一天,打鱼少年在海滩上发现了一条奄奄一息的小金鱼,就捡起来把它放回了大海,救活了小金鱼。过了一天,少年下海撒网,从海里捞上来一个金色的海螺,他就把它带回家放在清水缸里。然

  • 升仙疑案

    清光绪年间,大同府新任的李知府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他一到任,就走街串巷,深入乡里,四处探访民情,还经常调阅昔日卷宗,重审冤假错案。这天,李知府在整理历年的案件卷宗时,发现上面记载了一件怪事。牟县有个叫马灵风的富家子弟,修道多年,屡显神迹。

  • 送生意

    古时候,村里有个人叫冯大全,心眼很小,家里日子明明过得挺滋润,偏偏还见不得别人挣钱,一看到就眼红,想方设法也要抢过来。这天早上,冯大全到村外溜达,见同村的张小狗推着一车芦苇回来,就问他弄这么多芦苇干吗。张小狗说,他想编几套苇笆,卖给盖房的人

  • 傀儡戏

    早年,闽南泉州有一个悬丝傀儡社,名为“铭春堂”,堂主刘牧之。这天,在马家村演了出《五魁首》的剧目后,刘牧之把木偶一应行装入柜,不巧有个人来到后台,拉住刘牧之的手。借着灯光,刘牧之把来人详细看了下,吃了一惊道:“莫不是杨二师弟?”杨二哭丧着脸

  • 鬼差过路

    过去的茶马古道上商贾云集,每天都有驮着货物的骡马队伍经过,道路两旁也就兴起了众多的客栈,专供客人打尖歇脚。钟三是一个商人,这天,他被大雨所困,住进一家位置比较偏的客栈。半夜,他突然被重重的推门声惊醒,只见一个满嘴酒气的大汉东倒西歪地闯了进来

  • 野葡萄

    那是一个小村庄,村外边有一条大河,村东头有一个李妈妈养有很多鹅,她有一个小女儿,长得像鹅毛一样白净,常到河边放鹅,村里人都喊她“白鹅女”。白鹅女爹娘死去后,婶娘霸占了她的家。一年后,婶娘也生了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长的和白鹅女一样俊,只是两眼

  • 穿土

    河北临西县一带,原是黄河古道。自从黄河改道,留下了一望无际的黄沙土,用来种粮食算不上好土质,这里的老百姓一直过得很苦。话说早年间,这里有个沙土堆村,村子旁有一個很大的沙土堆。村里住着一个叫冯才的年轻人,靠给地主焦有良做工养活家人。焦有良占了

  • 厨斗

    1清朝乾隆年间,黄淮府古砀县有两家饭店特别有名,一个是城东汪家“醉仙楼”,一个是城西刘家“会客居”。两家饭店生意十分兴隆,掌柜都是大厨出身,所做的菜各有特色,因此名气不相上下。为了争得“第一”,两家虽然表面上和和气气,可暗地里却不停争斗,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