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穆旦:忠魂耿热满玉壶

穆旦:忠魂耿热满玉壶

收录日期:2025-08-13 05:23:57  热度:11℃

穆旦,原名查良铮,20世纪中期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并留校任教,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的穆旦,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也可以靠着写诗就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

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几近周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

一回来,穆旦就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甚至停止了写诗,以便专心于译作。5年内,他便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好几部代表作,以及《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等等,他的译作发行量很大,以至于没人知道他是诗人穆旦,只知道他是翻译家查良铮。

除了翻译外,他的书也教得特别好,在南开有口皆碑。然而,穆旦个性正直坦诚,他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因此很不得一些人的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的厄运埋下了隐患。

1959年,在南开大学“反右倾”运动中,有人翻出了穆旦的过去,举报了他,天津中院随即宣布穆旦为“历史反革命”,判处他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

这是历史的悲剧,穆旦无力反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紧接着日军入侵缅甸,当时的滇缅公路已成为中国坚持抗战的生命线,它是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中国军民天天修,日本人则日夜轰炸。

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穆旦此后厄运连连。作为“历史反革命”的他,被发配到校图书馆里接受“劳动改造”,白天要从事打扫厕所、楼道等杂役,晚上则要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

亲朋们不再上门,穆旦也变得沉默寡言,当初他执意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但现在却要放下手中的笔,“沉重的枷锁会被打断,牢狱会被颠覆,而门口的自由将微笑地把你们拥抱……”这是穆旦翻译的普希金的诗歌,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枷锁何时才能被打破。

4年后,穆旦终于被解除“管制”,成为了图书馆的普通员工,虽然他仍然要定期写思想汇报,但毕竟能重新提笔了,此时的他决定完成一个宏大的计划,翻译英国作家拜伦的名篇——《唐璜》,他曾对妻子说:“《唐璜》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我一定要让中国的读者读到它!”

此后,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

穆旦用了整整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2万多行的《唐璜》初译稿。但就在此时,“文革”爆发了,因为“远征军的问题”,穆旦再次陷入困境,他被“红卫兵”抄家,没收和焚烧掉很多书籍和稿纸,好在他拼死保住了《唐璜》的手稿。

1973年,穆旦修改好了《唐璜》,并试探着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询问能否出版,编辑回信说,寄来看看。穆旦兴奋不已,他捧着回信,反复地说着:“他们还是想看看的。”

他用牛皮信封小心地将译稿包好,并在扉页上写上鲁迅的名句,用于激励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但译稿寄出去后便石沉大海,直到3年后,穆旦才托朋友打听到《唐璜》的下落,友人告诉他:“仍然在出版社,暂不能出版,但编辑有意保留。”穆旦欣喜不已,可遗憾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知心血之作《唐璜》的消息。

1976年的一个晚上,穆旦不幸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造成严重的骨折,但他坚持在家里休养。此后的他,每天架着拐杖,艰难地来到书桌前,铺开稿纸,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连除夕也不例外。

由于长时间的劳累,穆旦的腿伤越来越严重,一年多后不得不住进医院手术。手术的前两天,穆旦将译作的全部手稿都整理好,然后放进一个手提箱里,“我把我喜欢的拜伦和普希金的诗全部都译完了,”他如释重负地对16岁的小女儿说,“好好替爸爸保存它们,它们现在不能出版,也许等到你老的时候才能出。”

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手术的前一天,穆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9岁。

穆旦去世3年后的1980年,《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5年春,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里,陪伴他的是一部散发着油墨香的《唐璜》。

文学界这样评价这部力作:“《唐璜》是一部杰出的译作,查良铮对语言的把握程度,绝非他人能比,它保持了拜伦的口语体及讽刺艺术的几乎一切特点,读起来跟原著一样流畅生动,让人如品美酒,回味无穷……”

1981年,穆旦被平反,有友人为他送上了一副挽联:“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吧。

一个年轻人满腔热情地投身抗战,并在恶劣的环境里侥幸得以活下来,谁知却因此经历了后半生的磨难,但他却从未怨恨和后悔过,将世界上美好的文学介绍给自己民族的志向,他亦从未更改和放弃过。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穆旦曾这样写道:“我至今仍认为,人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是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的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其实,无需为穆旦惋惜,因为他已经是太阳,他一生的追求和表达,会长久地温暖一个民族!

猜你喜欢

  • 没有路的路

    韩国首都首尔有一条清溪川。20世纪60年代,清溪川是一条清澈幽静的河流。很可惜,后来被污染了,河水浑浊不堪,臭气冲天。于是,当地政府就把这条河加上盖子封死了,下面是排污河,上面成了一条路。20年以后,这里的交通越来越拥挤。为了缓解日益拥

  • 关怀的力量

    黑川利雄是日本著名的内科专家,在癌症治疗方面卓有成效。 他有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每到冬天,他就在口袋里放一个手炉,保持手总是热乎乎的。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到癌症研究所来治疗的,都是些饱受病魔缠身之苦、抱着极大求生希望的癌症

  • 别让比尔.盖茨误你一生

    辍学者中固然有成功的,但受完教育的人成功机会更大 美国《时代》(Time)杂志是一本有声望、有信誉的刊物。但依我看,它有时也有一般媒体的通病──欢喜负面的报道,挑逗读者的注意力,投世俗之所好。 《时代》不久前公布美国十大最成

  • 弱的优势

    星竹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两种都长着很大的爪子,一种是较为凶猛的,不知躲避危险的,跟谁都敢开战的。一种是温和的,不善抵抗的,只能装死的。遇有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

  • 做一条奋力游动的鲨鱼

    在硬骨鱼类的腹腔内,几乎都有鳔。鱼鳔产生的浮力,使鱼在静止状态时,自由控制身体处在某一水层。此外,鱼鳔还能使鱼腹腔产生足够的空间,保护其内脏器官,避免水压过大,内脏器官受损。因此,可以说鱼鳔掌握着鱼的生死存亡。 可有一种鱼却是惊世

  • 你和奥巴马只隔六个人

    1967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里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他要求收信人将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 你有一分钟吗

    苏意涵那不到一平方米的展位门可罗雀,少人问津。 苏意涵带来的是一项在台湾被专家学者普遍看好的科技成果,她坐不住了。 你有5分钟吗?苏意涵大声拦住一位路过的评委。那人看了她一眼,摇了摇头,急匆匆走了。她这样拦了5次,都遭到拒绝

  • 便利店里的文学

    去德国旅游,我们路经一个加油站,看到里面的便利店设置有摆放着书籍出售的一小块地方。我好奇地翻开几本,发现有一本书的扉页里,有一个男人叼着古董长烟斗的照片,正是号称德国知识分子的良心的君特格拉斯。导游如此解释:德国人在任何地方都会给精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