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

“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

收录日期:2025-08-08 02:10:36  热度:9℃

“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

财富档案

著名的个人电脑品牌“戴尔”的创始人,“戴尔”是全球发展最快的计算机系统公司,他开创了网上直销电脑和为用户量身定做电脑的方式,带来了最新的全球革命,被公认为是最大的计算机系统的网上供应商,每天在线销售额达3000万美元。是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拥有个人资产为214.9亿美元。

企业类型

计算机业。

成长记录

戴尔(Dell)公司女职员说:“谁比我们老板年轻?谁比我们老板有钱?谁比我们老板更帅?”她们完全有理由骄傲,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做为全球最年轻、最优秀、最有身价的CEO,戴尔是如此的光辉照人,让所有同龄人自惭形秽。

但这只是别人眼中的戴尔,真实中的他依然保持着他一贯朴素务实的作风,他把心中最重要的部分都留给了对手和顾客。这一点就连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和微软的比尔·盖茨都大加赞赏。格鲁夫这样评价戴尔:“他虽然没有拉里·埃利森那样的影响力,也不具有史蒂夫·乔布斯那种傲慢的气质,但迈克尔具有超凡的胆识,在处理那些别人认为十分棘手的问题时,他总显得那样的从容不迫。”

一、辍学去创业

1965年,戴尔出生在美国休斯敦,父亲是一位牙医,母亲是一个经纪人,父母希望小迈克尔以后能成为一名医生,在美国,这是最正确不过的选择,也是一条光明大道。

但现实并没有朝着父母想要的方向发展。中学三年级时,戴尔开始迷上了电脑,他喜欢把他那台AppleⅡ拆散,又重新装上。与此同时,一种经商的本能也在他内心蠢蠢欲动。

16岁上中学时,戴尔找到一份差事——替休斯敦《邮报》拉订户,他设想新婚夫妇是这种报纸的最佳订户,于是雇同学抄录下新领结婚证者的姓名和地址。他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并向新婚夫妇们寄去一封颇具特色的信,并免费给每对夫妇赠阅两周的《邮报》,结果他大获成功,赚了1.8万美元并买了一辆宝马汽车。

1983年,为了不辜负父母对他的一片期望,戴尔进入了德克萨斯大学,成为了一名医学预科生。但事实上他只对电脑行业感兴趣,很想大干一场。他从当地的电脑零售商那里以低价买来了一些积压过时的IBM的PC电脑,开始做起了二手商。

事实上,戴尔的生意出奇地成功。下课后,他宿舍门口总是排满了来买他装的电脑的人。由于他丰富的电脑知识和敬业精神,他组装的电脑质量好,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价格便宜。同样一台电脑,IBM当时卖2000美元,他只卖700美元。因为IBM电脑最后售价中的2/3让中间商、代理商给赚走了。后来,戴尔回忆说:“由于批发商的高价与用户得到服务有差距,这给我做直销创造了机会。”

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戴尔在组装、升级电脑方面已是名声远扬,并屡屡获得合约。从这件事上,这个虽然年轻但已经有好几年市场经验的人看到了商机,针对传统销售组织的不足之处,戴尔开始自己的事业:把电脑直接销售到使用者手上,去除零售商的利润剥削,把这些省下来的钱回馈给消费者,从而改进电脑的销售过程。

这个想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尝试过。而年轻的戴尔发现了,他要开始这个伟大的冒险尝试。

1984年1月2日,戴尔凭着1000美元的创业资本,注册了“戴尔电脑公司”,经营起个人电脑生意,“戴尔电脑”成为第一家根据顾客个人需求组装电脑的公司,而且不经过批量销售电脑的经销商控制系统,直接接触最终用户。

他的事业越做越忙,大学第一学年一结束,戴尔就打算退学创业,此举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为了打破僵局,戴尔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如果那个夏天的销售额不令人满意的话,他就继续读他的医学。他的父母接受了他的这个建议,因为他们认为他根本就无法取得这场争斗的胜利。但他们错了,戴尔的表现使得他没有留任何机会给他的父母,因为仅在第一个月他就卖出了价值18万美元的改装PC电脑。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学校。

辉煌与挫折

此后的成功就像神话一般,戴尔攀升的速度几乎比火箭还快!

1986年,戴尔年收入已达6000万美元。1987年3月,才22岁的戴尔就被美国学院企业家协会评为1986年度的“青年企业家”,就此在美国商界脱颖而出。

1987年10月,戴尔依靠他过人的胆量和敏锐的感觉,在股市暴跌的情况下大量吃进高盛的股票,第二年他便获利了1800万美元。这一年,他只有23岁,他开始向成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88年戴尔的名字受到华尔街关注,DELL公司在纳斯达克公开上市,融资3000万美元,市场价值达到8500万美元。

接着,他开始向海外进军,戴尔在加拿大和当时的西德创办了全资子公司。随后,他大胆改革公司结构,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全球范围统一的产品资源,使销售和市场配套集中起来。

1989年,戴尔收入高达2.5亿美元。随着全球的销售形势越来越好,他又分别在法国、瑞士、爱尔兰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开设了分公司及办事处,并于1991年3月在爱尔兰成立了欧洲制造中心。进入90年代,Dell的发展如同脱缰野马,收入平均年增97%,净利更是达到166%。

而他成功的惟一秘诀就是,电脑直销,取消中间环节,成为一个不生产零件只搞组装的商人,其根本诀窍就是把原来的中间商的利益归为己有。

其实这没有什么创意,就像山姆·沃尔顿把每一家连锁店开到小城镇一样,但戴尔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知道沃尔顿的原则同样也能在电脑业所向披靡。

Dell公司的副总裁康尔特·托福尔说:“在我看来,迈克尔的天赋并没有得到应得的肯定,对市场的每一丝动向都有敏锐的洞悉,是他创造了Dell公司经营模式的要素。”Dell公司奉行的是一种最朴素最实际的哲学:组装和销售计算机。但是越是朴素、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容易被人忽略,而戴尔就在这个缝隙中生存、发展、壮大,用最快的速度!

但是过分的顺利使得戴尔有些飘飘然,他还太年轻,所以没有想到乐极生悲。随着公司的发展,日益膨胀的规模与它的管理方式发生冲突,像每一个白手起家的公司一样,它面临着一个飞跃或深渊。太过快速的增长引发了功能失调的问题,公司无法根据产品类型理清盈利和亏损,在基础设施和管理经营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它陷入了失控状态。

戴尔想通过惯常的零售渠道来挽救这种局面,但已经来不及了。公司出现了一个季度的亏损,股票价格直线下跌。由于生产计划不善,以至于不得不停止笔记本电脑的生产线。面对这块炙手可热的市场,公司只能坐失良机,眼睁睁地当了12个月的旁观者。戴尔坦率地说,当时他已迷醉于这样一种信念:为了在大集团军中求生存,公司必须首先保证快速增长。直到赤字出现在纸上他才看出潜在的问题。

这次打击是巨大的,但这也使得戴尔变得清醒起来,“我又从空中落回到了地面上”。戴尔回顾了公司几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把公司的发展方向从误区“追求最大的生产量”中解脱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新的经营策略“流动性、利润和增长”成为了公司以后发展的坐标。

这个年轻人还很清醒,他发觉再不能仅仅依靠直觉来管理了,于是在公司内部加强了纪律和科学化管理。他迅速从各地招揽人才,组建了一个高级经理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职业技能。同时毫不犹豫地从零售渠道中退出,将公司重点转移到更富有经验和更高利润的企业和政府机构市场上。在这块市场里,Dell公司的服务和产品品质更容易得到认同。同时,Dell公司也卓有成效地充实加强了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

90年代初,戴尔又碰到了自己的第二次挫折,出于对本身技术能力的自信,公司推出代号为“Olympic”(奥林匹克)的技术复杂的产品系列。在戴尔看来,它是电脑、伺服器、工作站一体化的完美结合体。顾客却说:“那又怎样?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技术。”戴尔痛苦地学到了:科技完美不是目的,用户有用才是目的。只有顾客需要的科技,才是好科技。另外,产品技术革新必须是渐进的,否则风险就会很大。

在荣誉和挫折中,戴尔开始稳步发展,毕竟,火箭不能做的太久太多,真正的优秀企业不是“短暂神话”,这种例子已经很多了,而是百年长久的“稳定现实”。

追求新发展

互联网浪潮又一次把戴尔推向醒目之处,它带给了戴尔第二个春天,互联网的出现,尤其适合戴尔的“直销”模式。

“让客户自己来,最快乐!”这是戴尔战略的一项法宝。在戴尔公司的网站上,每个顾客(个人及企业都能根据自己的要求找到所需电脑的规格,所需的内装组件,下单后,也能随时在网上确定所买东西的组装流程。这招让客户自己来的策略,不仅让戴尔的库存周期降到6天,也减少因层层通路关系所需加上的费用,使其能以降低7%-10%的价格策略打遍电脑产业无敌手。

1996年7月,戴尔公司的网上商店开业了,今天,戴尔公司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推广其直线订购模式,再次处于业内领先地位。www.dell.com网址包括80个国家的站点,目前每季度有超过3500万人浏览。截止到2000年1月28日的第四季度末,戴尔网上销售额平均每天从去年的1,400万美元上升至4,000万美元,大约占公司收益的50%。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戴尔显得豁达而从容。他认为戴尔的销售模式是十几年修炼的结果。对未来,戴尔更是胸有成竹:“我们能为用户提供更具价格优势的产品,有能力更快捷地为跨国公司服务。因为对每一个订单,公司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遍布全球的工厂交付给许多不同的地方。在使用Internet来降低销售成本方面,我们更是领先一步。”

总是走在最前列的戴尔,让人不得不以惊讶的态度重读戴尔战略的根本精神:了解自己的长处;对实验的开放态度;从错误中学习和持续追求改进的决心;勇于挑战传统和坚持信念;天生想要消弭不必要步骤的梦想。

迈克尔·戴尔被赞誉为华尔街的赚钱机器,业绩斐然。然而,有的人认为他华而不实,只是一个找对了时机和方向,即靠运气走红的暴发户,因为他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先锋。

从一开始,戴尔公司的迅速崛起就不是依靠领先的技术,它依靠的是一种观念、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个并不被普遍看好的模式。实际上,Dell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各种非议和潮流所包围,但是戴尔却不为潮流所动,而是抓住市场新苗头,预测市场变化,引导新的需求,正所谓取人之弃,独得其利。从这一点来说,他一样伟大。

正如戴尔主页上的广告词——“直接走进卓越”,在网络为王的今天,直接也意味着未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这个只有38岁的CEO——戴尔都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冒险的精神,雄心勃勃地开创着自己的直销电脑事业。

成功秘诀

“我能赚到的钱,决不给别人赚”——直销策略的拟定。

胆识加直觉。

猜你喜欢

  • 请谷歌雇用我

    大学毕业后,他接连找了几份工作,感觉并不如意,一直以来,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到谷歌去工作,可是尝试着发了好几封电子邮件,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半点消息。父亲看他烦恼不已的样子,就带他出去散步。走出家门没多远,发现邻居家门前的玫瑰花开了,父亲就笑着

  • 第一个黑人潜水兵

    卡尔·卡拉布尔是美国黑人。16岁时,他成为一名海军士兵。他的梦想是当一名潜水员,得到勋章。然而,等待卡尔的却是轻视和排斥。当时,黑人海军只有三条路可走:当厨子或勤务兵,或者卷铺盖回家。一周内,除了周五可以下海游泳,其余时间,只能在厨房干活。

  • 猜谜求职

    单位招聘考试,一个小伙子没交卷,而是直接走到监考人那里说,你们出的试题跟业务关联不大,就算考了满分,也不一定能把业务干好。我要求直接试用。请相信,我是最适合这个职位的。主持考试的人倒也开通,问道,你凭什么证明自己一定适合这个职位?答曰,凭我

  • 失手的美丽

    这是一个订货会的签字仪式。一方是某玻璃制品公司的老总,另一方是外商。此次签字仪式邀请了众多电视台记者进行采访。双方签字完毕,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礼仪小姐款款走上前,托着一个玻璃盘,上面是十余只斟满红酒的玻璃杯。就在礼仪小姐分发酒杯的

  • 三句话暴露你不职业

    职场上,表现得职业的人往往更受欢迎,因为职业的人让人更放心。在他人眼里,一个人是否职业,往往取决于是否让听者放心。 从日常的谈话中,一个人是否职业,就能看出个大概来。试看这几句:“我尽快。 ”不同的人,“尽快 ”的含义是不同的。有的人讲尽快

  • 与大款同床

    李林是个正在读大二的学生。快放寒假时,老爸来电话说,邻村方老板年节上你那块送礼,你凑人家的私车回家吧,也省点路费。李林知道方老板,那是当地有名的大富翁啊,全国各地都有买卖,家里喂羊都用票子,那是相当的有钱。李林有点不相信:自己家寒门小户的,

  • 你是不是老实人

    周末,罗洲的老婆肖婷出差回来了,让他去接。罗洲看家里乱糟糟的,就到劳务市场找了个叫黄雅的女孩来家里做卫生。到了家,罗洲将值钱的细软锁在衣柜里,然后给黄雅一百块钱,说:“我有急事要出去,你忙完记得帮我把门锁好。”说完换了鞋,急匆匆走了。接到肖

  • 李晨:奋斗如诗

    他是《十七岁不哭》里的简宁,他是《士兵突击》里的吴哲,他是《北京青年》里的何东,他更是《麻辣女兵》里的陈雄……他就是李晨,年龄不大,却已经历年少成名、跌落谷底、渐有起色、稳扎稳打的演艺之路。李晨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九岁那年,妈妈支气管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