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扫墓

扫墓

收录日期:2025-08-07 22:34:14  热度:10℃

清明,是祭祖的日子。祭奠那些逝去的亲人。

祭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家里挂上家堂轴子或者摆上逝去的人的牌位,摆上祭品祭奠。另一种方式就是到坟前上坟。

清明,我买上了祭品,拿上黄纸和香,带着儿子去给爷爷上坟。

今天,上坟的人可真多,人来车往,有的提着篮子,有的端着圈盘,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下步走,更多的是开着汽车前去上坟。

来到爷爷的坟前,摆上祭品,我压上坟头纸,点燃了香。默默的祷告了几句,然后又把黄表纸点燃了。

焚香之礼,古代先贤以此作为人神天地沟通的媒介,传说,上古时期,每当天上的正神降临人间,所到之处,溢满奇异的芬芳。所以在历史的演变中,华夏先贤便在沐浴更衣后,登上高台向天焚香,祝告天地恭请天神的降临。看似简单的礼节,但在中国人心目中,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所以无论古时的宫廷大祭,还是民间寻常百姓的烧香,在虔诚庄严的礼拜后,恭敬的将香插入祭坛或神案的香炉中,祈天护佑国泰民安,保佑家族世世代代香火相传,绵延不绝。所以中国民间也留下了“传香火”的古朴之说。它不仅代表着普世的大众敬天礼戴的虔诚之心,也蕴含着世人对神明的尊敬和仰慕。这一传统的礼节,作为华夏民族一种普世的美德,深深融合在神州的广袤记忆里,源远流长。

我跪在爷爷坟前,一件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发生在三年自然灾害那年,那时候我八岁,我们家有奶奶,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共八口人,父亲有病,兄弟姐妹又小,家庭中没有劳动力,劳动一年来,不但一分钱也分不到,还倒欠下生产队里一百多元的往来账。

劳动力少,挣的公分也少,分的粮食也少,只好过着半年粮食半年野菜的生活。

父亲对奶奶非常孝顺,从不让奶奶吃野菜,有一天吃过晚饭,奶奶把我叫到了她的房间里,拿出一块窝头递给我说:“孩子,吃吧,我特意给你留的。”

经常吃野菜团子,看到了玉米面的窝窝头,咬一口感到是那么香纯。我正津津有味的吃着,父亲走进来,我连忙把窝窝头藏在身后。

父亲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孩子,这窝窝头是给你奶奶吃的,她年纪大了,不能光吃野菜。”

我红着脸,把窝窝头拿出来交给了奶奶。

父亲看了我一眼说:“好孩子,你很诚实,以后咱们生活好了,我让你们天天吃馒头。”

一阵鞭炮声,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的确,现在生活好了,可父母奶奶却早早的离开了人间。

我惆怅的往四下里看了看,公墓里香烟缭绕,纸灰漫天,有的在坟前放起了礼花和鞭炮。

有的人跪在坟前,悲悲切切,哭哭凄凄,他们是为刚去世的人而悲痛;有的跪在坟前默默地祈祷着;还有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蹲坐在坟前,借着拿来的祭品和酒,猜拳行令。为这悲恸之地增添了节日的祥和气氛。

望着香柱燃起的缕缕青烟腾空缭绕,人们期待的心愿也会像温和的风,抚平人内心的焦虑和悲痛,带给人们不尽的理想和期盼。此时此刻,无论焚香的画面,还是心灵的意境,都在古朴古香的礼韵之中,流露出美好安宁与祥和。

猜你喜欢

  • 智斗“钱串子”

    1清朝康熙年间,嵫山村有个大财主名叫郑德水,家有良田无数、房屋千间,经营十几处酒楼茶肆,从山东到京城驿道上的客栈大多都是他开的。这一日,郑德水正在小憩,刘管家急急赶过来,紧张地说:“老爷,大事不好!”郑德水坐起来,不以为然地问:“何事惊慌?

  • 叩棚

    清末,为避八国联军之祸,慈禧太后西狩了一年多后,终于回到了北京。这年腊月二十九,她诏告天下,普天同庆。修武县知县谢必斋看本县内迟迟没有动静,急得直冒火。太后回銮,修武县庆祝不力,自己要面临摘乌纱帽的风险。可谢必斋苦的是手里没钱,治下百姓多困

  • 少爷倒插门

    马家庄有一个大地主,名叫马大福。马家庄的地,差不多都是他家的。马大福不算坏,收租子也不算狠,因此不少佃户都愿意种他家的地。秋收时候,管家王成带着家丁去收租子,小少爷马玉也要去试试。马大福有三个儿子,他本想让他们专心读书考试,别管经营的事,偏

  • 玩主儿

    民国初年,东城有家叫东来顺的茶馆,掌柜的姓李名茂,刚从老爷子手中把店接管过来。老爷子特意叮嘱他说:“记住,咱做的是开门买卖,来者都是客,是衣食父母,要尽心伺候,买卖才能长久。”李茂点头说知道了。谁承想,第二天,李茂就遇了个刺儿头,东四六条贝

  • 奇人孙文方

    清朝末年,绍兴人张元公,在阊门开了一间很大的布店,布店主管孙文方,是张元公从陕西雇来的。孙文方善谋划、操胜算,性情谨慎而又勤快,布店从进货到卖货,孙文方就像经营自己的店,里里外外百般操心,从无怨言。悠悠五载,布店大赚,粗粗一算,也有十万金以

  • 三探警察署

    海龙县的北大门有个村庄,叫康大营。村里有个万春堂药铺,先生姓刘,大号刘梦觉。刘先生年龄不大,只有二十六岁。可是,脉条好,走运气,手到病除。所以,远近出名,方圆百里的大小村庄村民,都赶着大车小辆,前来求医看病。这一天,万春堂药铺来了一个病人。

  • 骑猪知县

    从前有个向家庄,庄子里有一户姓向的殷实人家,兄弟两家住在一起。谁料老二夫妻俩坐着驴车走亲戚时,翻到山沟里,双双英年早逝,留下一根独苗名叫向文正,跟着大伯向多金过日子。转眼,向文正到了启蒙的年龄,得上私塾。向家宗族的私塾在县城边上,离向家庄有

  • 巧治失礼人

    民国初年,大东北黑龙江府的松花江畔有一个地方叫傅家甸,那里出了一位名医,名叫傅宝善。傅宝善不仅医术高超,也很有经济头脑。他见傅家甸来往的客商逐漸增多,就想投资开一个饭馆子,专供人吃喝。店面定了,也装修了,招牌上蒙着红布,就差剪彩开业了,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