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鲁迅刻“早”字的故事

鲁迅刻“早”字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08-08 00:36:09  热度:13℃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影响着无数人。然而,我们很少有机会了解到他写作背后的故事。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鲁迅刻“早”字的故事。

鲁迅,字豫山,早年就读于沪上的盐西小学。那个时候,早自习是责任学生的职责,而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早晨,他都要负责敲响学校大门的铜锣,亮声喊出:“早啊!”这成了当年学校的一道独特景观,也成了鲁迅日后的文学启蒙经历。

当他长大成人后,鲁迅始终怀念起每天清晨的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他意识到,每一个早晨都伴随着新的希望和机遇。于是,他决定将这份感触刻在一块石头上,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珍惜时间和生命。

鲁迅亲自主持了这个刻字的工作。他挑选了一块直径适中的大理石,并在上面用细腻的笔触刻下了一个字——“早”。每一个笔画都凝结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这个刻字的过程持续了数日,鲁迅竭尽全力,力求将内心的深深情感完美地传达出来。

完成后的“早”字被镶嵌在了学校的大门上方,它朴素而又有力地提醒着每一个进入校园的人,珍惜时间,积极向上。曾经,有一个学生对这个字感到好奇,他问老师:“这个‘早’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老师微笑着回答:“这个字代表着勤奋与希望,代表着每一个早晨都是全新的开始。”

鲁迅的“早”字成为了学校的象征,也逐渐传播到社会上。人们看到这个字,不禁会想起鲁迅,联想到他的作品和思想。他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鲁迅的坚持和热血,被激励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多年后,鲁迅的“早”字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符号。它被用在书法作品、艺术品中,被铭刻在公共建筑和纪念碑上,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个字让人们想起鲁迅的才华和追求,也激励着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鲁迅刻“早”字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态度,也让我们明白了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无限可能的起点。或许,当我们看到这个字的时候,可以停下脚步,思考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自己对时间和生命的态度。让我们怀揣着鲁迅的精神,迎接每一个新的早晨,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 姜子牙轶事

    话说商周时期有个后生姓姜,名尚,字子牙,因家中贫困,为了维持生计,子牙十几岁时便到朝歌城里租一店铺,做了屠户。先是杀猪,收拾妥当后,一大早,子牙高兴地打开店铺,准备迎接前来买肉的顾客。谁知,左等右等,没有人来买肉,到了天黑,一斤猪肉也没有卖

  • 龙儿

    佳禾村三面环山,一面绕水。这一年,佳禾村突发大水,洪水摧毁了村里的一切。洪水退却后村民们从山上返回村子整理废墟。佳禾村有位秀才,名叫颜世杰,他家离山脚远,损坏得不算太严重。但家里灌满了积水,颜世杰只得拿上瓢往外舀水。来到门槛处,颜世杰看见一

  • 一笔旧债

    民国初期,袁世凯及其一帮党羽阴谋策划着复辟帝制。在袁世凯的一般幕僚中,有个叫张鹏振的参赞,此人鬼点子很多,帮老袁解决了不少问题,深受主子赏识。却说这天,张家门口来了个衣衫褴褛的中年汉子,两个把门的家丁一闻他身上刺鼻的臭味,便忍不住挥手向外撵

  • 鲍知州二断灰阑案

    元大德年间,绛州知州鲍臻在自家的府衙内边悠闲地哼着小曲,边细细品着小酒。他不时地摇头晃脑,唱至动情之处,还不忘啧啧赞叹一番。让一六品大员如此钟爱,以至于成日地哼唱的,其实便是最近新流行起来的北曲《包待制智勘灰阑记》。鲍臻如此钟爱这曲不是没有

  • 死亡之路

    这一天,是2009年的8月3号,一大早,一座耸立的银行门前,就有许多附近的人群,簇拥在这里,把银行围了个水泄不通,在银行工作的职员,也被堵住了出口,就在几个小时前,开封县内的武警部队接到了,一个非常惨痛的消息,就是有二个身穿蓝色衬衣的某煤矿

  • 鸡心枣的传说

    鸡心枣的传说鸡心枣是河南新郑特产,自古以来就有“灵宝苹果潼关梨,新郑大枣甜似蜜”的美誉,鸡心枣还有一段传说呢。话说公元774年间,郑国迁都郑地,即现在的新郑,而后郑庄公继位,郑国达到鼎盛,郑庄公更是号称春秋小霸王。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郑庄公年

  • 工人年代

    我出生在重庆江北区苗儿石造纸厂,那时的苗儿石是工矿区,有天原化工厂、造纸厂、铸管厂,是老人家说的“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年代,也是工人年代。在我的印象中造纸厂也曾经辉煌过,据父亲说解放前造纸厂的厂长是国民党的一个中央委员兼任,文革前我所知道

  • 海马龙和海马凤传奇

    韩琪是北京XX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心地善良,品学兼优,家境殷实,而且她非常漂亮,是该所大学的校花。韩琪的父亲有家公司,效益一直很好,她的母亲早年病逝,韩琪和父亲住在北京市郊的半山豪园里,可惜好景不长,韩琪父亲的公司因为一次重大事故而破产,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