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爸爸妈妈的爱情

爸爸妈妈的爱情

收录日期:2025-08-08 04:31:12  热度:10℃

不知为什么,爸爸和妈妈竟神差鬼使般地恋爱了。听妈妈说,他们的恋爱是从读书写诗、吃烧饼、看电影开始的。我一听就觉得很老套,一点儿也不浪漫。可妈妈讲得津津有味。她说,那时候她家里很富裕,上完中学后,姥爷让她去银行当收银员,她却进了工厂,当了一个满身油污的车工。这一举动,后来被爸爸称为“天赐良缘”。

有一天加工零件时,妈妈发现那份图纸画得很漂亮,图纸上签名的字迹也很潇洒,她顿时眼前一亮,爸爸的名字便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更巧的是,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在食堂大厅的走廊外,她看见了绘图纸的瘦弱男孩正在洗碗,单薄矮小的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场面让她一下子产生了同情心,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拯救这个人。”

在一次职工聚餐之前,爸爸主动与她打招呼:“咱们是同乡,一起聚餐吧!”妈妈笑了:“我不认识你,谁跟你是同乡啊?”虽然没有聚成,但他们对彼此的印象很好。

其实,爸爸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兴趣广泛。他多才多艺,干什么爱什么,非常痴迷:最初搞工艺设计,绘得一手好图;写诗、绘画、摄影,样样精通。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戴大红花,上光荣榜,成为许多姑娘追逐的对象。

后来,不知是妈妈经常找借口去爸爸那里借书看,还是他经常到她住的女工宿舍楼下溜达,总之他们相恋了。他们一起看书、写诗,探讨人生的理想;一起看电影、逛马路,寻找生活的乐趣。最浪漫的是,他们去看电影时,爸爸总把自行车骑得飞快,妈妈在后面吓得直叫,不得不把他的腰搂得很紧很紧……电影散场后,他们还经常到路边的小吃摊上买红薯或烧饼吃。所以,妈妈称他们的爱情为“红薯加烧饼的故事”。

妈妈曾自豪地说:“如今年轻人经历的,我们都经历过。虽然在外人看来,我们的结合不般配,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其实,女人找对象就如炒股,关键在于你的眼力,要善于发现潜力股,这样才会有发展前途。你爸爸就是我发现的‘潜力股’!”说这话时,我发现妈妈脸上放着红光,眼睛亮晶晶的,一副陶醉的样子。我知道,妈妈一定很幸福。

婚后的日子是平淡的,但爸爸妈妈用他们的智慧和幽默给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浪漫。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坐在大学校园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爸爸已经是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中层干部,身体也在妈妈的精心调养下有些发福了,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样子。

爸爸妈妈的爱情故事使我懂得,爱情是两颗心的吸引和碰撞,与身高长相无关,与门户地位无关。

猜你喜欢

  • 不染

    当“不染”二字一而再闪现在大脑中的时候,同时出现的还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生命经典。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染”其实是一种物理现象,即“不浸润”“不相融”,它与“浸润”“融合”是截然不同的。一如荷叶之于池水,荷花之于淤泥。从

  • 人有两个命

    我觉得,人有两个命:始终快乐的命,以及,烦恼不断的命。于是,也便可见两种人:天大的事也不愁的人,小琐事也会深缠的人。——人生的轻松在这里,沉重也在这里。人活一辈子,就这般天壤之别。有的人,一命独大,快快乐乐就过去了。有的人,两命相抵,无痛无

  • 人生没有预定的轨迹

    我有一个同学,家境贫寒。中考时,为减轻家里负担,他报考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所离家10多公里的乡村小学教书,每天早出晚归,十分辛苦。但每次见面,他总是乐呵呵的,没有任何抱怨的情绪。他在那所乡村小学呆了整整6年。6年间,他的教学

  •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以前,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贵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我们中国人,大多比较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然而里子方面,有时注意不够,像有些美女在外面绝

  • 善于倾听少尴尬

    央视栏目组来我的家乡舒兰市,拍一档反映当地文化的节目,我所在的作协做了很多协助工作。按照央视编导的要求,要拍摄一组关于本地20世纪80年代文学活动的一些镜头,这些宝贵的资料,只有一位老作家手里才有留存。老作家原来住在本地,后来被上级文化部门

  • 看开不看破

    有些人喜歡说“看破红尘”,其实人是不能“看破”的,因为一旦看破,人就会很消极,无所作为。但人也不能斤斤计较,不然就会时时不愉快,常常痛苦。那人要怎么样?我以为,人要“看开”,但不要“看破”。不过很多人分不清楚二者,他们认为“看开”就是“看破

  • 人生拼的不只是智商情商

    ——-1——-我在情绪最低落、最无助的时候,邂逅这本《另一种选择: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重拾快乐》。作者谢丽尔提出了“复原力”概念,她是“脸书”的首席运营官,有“脸书第一夫人”的美称。至于她的人生履历,更是让我等普通人羡慕嫉妒恨。她曾担任谷

  • 路径窄处留一步

    有一年,我把一则用心写出的山水游记寄给一位经常联系的报刊编辑。这是一位极其认真负责的编辑。显然是因为版面的限制,稿子发表出来,比原稿精炼多了,原来的意思也在,只是许多我用心的地方没有了。也许是为了说明改稿的缘故,他好意给我寄了两册他们以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