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我和中国,不曾相忘

我和中国,不曾相忘

收录日期:2025-08-07 15:09:10  热度:9℃

五年前的冬天,我坐火车来北京,在清华大学最老的建筑清华学堂里接受自主招生的面试。面试从早上持续到中午。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冷,呼出的白气依稀可见,我却从内往外冒着燥热之气,燥热是因为觉得自己面试的效果并不好。

高三的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洗脑成了一个贫乏而绝望的考试机器,少年成名的骄傲已经全部褪去,我残存的全部的内心世界,就是放在课桌左上角不锈钢杯子上贴的励志话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往校门外走,每走一步心就往下沉一点,心想:“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来不了北京怎么办?完全丧失了写作和思维能力怎么办?”校园很大,路长得没有头。

半年之后,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父母在小城市的大酒店摆了酒席,我和几十桌我不熟识、以后也许不会再见的人碰杯,听了很多“光宗耀祖”、“前途无量”之类的话。

后来,我收到《新周刊》杂志从广州寄来的聘书。这一次,我踌躇满志。我爸说:“有几个年轻人能有你这样的机遇?要珍惜。”

整理自己来北京的几年,整理自己的光阴和作为,才觉得惶恐,甚至愧对“珍惜”两个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现在,写作对我来说越来越困难了。自己的文章还是以批判为主。作为批判者的写作者,我陷入了鲁迅那种尴尬的英勇的姿势之中,一方面“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另一方面,攻击的对象却缥缈虚妄,自己陷入鬼打墙一样的“无物之阵”。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前两天和一个同学聊天,被他一句话触动,他说:“这几年,我觉得世界上要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可我越来越明白,自己能改变的只是一小件。”匈牙利作家乔治·康拉德把这叫作“反政治的政治”:精英阶层为自己的权利和与之相伴的些许自由而奋斗,抛弃简鄙的宣传语言,尊重现在,而不是恐惧或梦想明天。

我听到同学这样说,脑海中浮现出贾岛的句子:“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实际上,我从未离开过故国,只是因为自己在长大,坐标在变化,坐标中的中国,也就随之变化着。中国人擅长相忘,我和中国倒是一路相望,不曾相忘。

猜你喜欢

  • 善意的绑架

    为了他们好,他把他们绑架了!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园,这是一个他们从未到过的地方。他们一共有三位,两男一女,都是二年级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我要强调的是,他与其它的绑匪不同,他并没有向他们的父母索要赎金,他可真是个好绑匪!我们的几位被选中的孩

  • 清福

    孙老爷子一生生了九个儿子,哥哥三十岁那年英年早逝,又给他留下个三岁的侄子。那些年,农村吃饭靠工分,花钱指着抠鸡屁股。晚秋结算,他家年年都是大亏粮户。眼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吃得越来越多,穿得越来越费,真把老两口愁坏了。每到上学交学费,老伴儿

  • 回家

    他站在十字路口,迷茫地望着来往的车辆。“可恶的小偷!”他在心中咒骂着。除夕的晚上,人们或是在家看春晚,或是与亲友吃着团圆饭。在这寒冷冬天的街道上,连偶尔路过的车辆也显得凄凉。一辆面包车停在了他面前。他望了望这车,昏暗的街头并没有因为这车的到

  • 疑似梦,亦是梦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我的手曾与这片土地有过无数次亲密的交流;而我的脚也曾无数次感受过这片土地的温度。可是这片土地却是如此贫瘠,干裂成一块一块,如同切好即将下锅的豆腐一样,似乎快要听到爆裂的声音。这里常年滴雨不下,寸草不

  • 七仙女的米粒

    牵牛星和织女星本是天界一对恩爱夫妻。天界众仙羡慕妒忌恨,于是天天在玉帝耳边说两人的坏话。时间长了,玉帝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对牛郎有了看法。有一天,牵牛因为帮助织女收拾织出来的云彩,上朝迟了点。玉帝便以此为借口把牵牛贬下人间,活生生拆散了这对金

  • 控制

    清晨五点,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响刺耳地将姚经理从梦中惊醒,职业的习惯让他深感不妙,下意识地一把抓起手机,感觉手在颤抖。“您是姚经理吗?”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你是谁?”姚经理有些不耐烦。“我是小朗镇中心区派出所的李警官。”说话的人很客气,但语气

  • 赚钱的故事

    她终于走了,十几年前她也是这样走的,只是这一次有点不甘心,这一次她来到这个城市没有赚到钱。十几年前,她来这里打工了十几年,省吃俭用将赚的钱全部拿回了家,把村子里的老屋拆了,再东拼西借的凑齐了钱,盖起了新房子,左邻右舍许多人说她会过日子,连老

  • 败家子出名了

    程家岗的程常意在十五岁时,父母为他留下了三家瓦房离开了人世,儿子就由亲弟弟程道亮收养。程常宜在叔父家生活了两年,因受不了叔父严厉的管教,离开了叔父家,去了大队茶场。他在茶场劳动还是很吃苦的,干活不比别人差,场长很喜欢他,其他的场员也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