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母亲的“戒指”

母亲的“戒指”

收录日期:2025-08-08 00:26:39  热度:9℃

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据说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我们村,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紧接着,母亲会从箱子里翻出一大叠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这些大大小小的鞋样,她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然后,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再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在晚上做鞋。每晚,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再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只是,我们那时候就很少再穿着母亲做的鞋出门了。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嘛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我猛然领悟到,顶针就是陪伴母亲一生的戒指。

猜你喜欢

  • 与父亲有关的故事

    悲痛纵身跳下大河的时候,年迈的父亲知道,他要找的儿子大概已成了冰冷的尸体。儿子溺水早就超过12个小时。那晚他在工地上干完活,大汗淋漓,想到河里洗个澡,可下水后就再没冒出头来。民警来了,消防队员也来了,说不熟水性,不敢轻易下水。随后,专业的打

  • 10年,我们来变个魔法

    爸爸的遗书给可爱的女儿:爸爸和你玩了好多次躲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你找出来。不过这一次,爸爸决定要躲好久好久。你先不要找,等你十六岁(还要吃完十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躲在哪里,好不好?爸爸要躲这么久,你一定会想念爸爸,对不对?不过,

  • 最后的温暖

    留个妈,总比留个爹强我走到病房门口,听见姑姑在里面跟爸唠叨:“我找算命先生看过,就是嫂子跟你争命,你斗不过她,可这回……”我一脚跨进病房,怒不可遏地看着姑姑。爸是多聪明的人,他只愣了几秒钟,看了看姑姑,再看看我。“丫头,别瞒我,你姑不说,我

  • 当父爱来到城市

    一父亲是个普通农民,但是,比较开明。用村里人的话说,父亲是“想得开”。父亲给我起的乳名为“胜男”,意思是以后要比男孩子有出息,这个名字满含着父亲的一片苦心与殷切的期望。上小学以后,我的学名就是“李胜男”。当我考上市重点中学的时候,父亲高兴得

  • 陪读父亲

    最穷的竟是我“我大概活不了多久了!”老蔡常这样对邻居说,似乎是希望得到几句安慰。几个邻居眼看着他越来越苍老瘦弱,矮小的个子弯曲起来,面部缩成核桃形状,皮肤焦黄,眼圈发黑,说话孱弱无力,真担心他突然躺倒不起。他们劝他回国,与老妻团聚,安度晚年

  • 我是爸爸,再见

    我爸不好了。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我匆匆忙忙往回赶,可还是晚了,死神带上我爸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此事就发生在一个月之前。我们父子不和,详情我不愿再提。总之,自从三年前我妈过世,我便认为国内的一切都和我没什么关系了

  • 歌声中的父爱

    一我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家里的负担一下子重了起来。母亲整天愁容满面的,奇怪的是,父亲居然开始喜欢上了唱歌……父亲的身体不好,年轻的时候,在乡办木材加工厂里抬大松木的时候,因为失手,左腿严重受过伤,没有好彻底,走路有点拐。

  • 母亲的考勤表

    我家有个特殊的家规,是多年前父亲走后母亲为我们四个儿女定的。母亲今年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了,身体锻炼得很棒,气色也不错。二十三年前,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那段日子对母亲而言是灰色的,我们轮流陪在她身边,直到她从失去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不久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