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不该遗失

不该遗失

收录日期:2025-08-07 20:20:50  热度:9℃

人的一生当中,将要遗失多少不该遗失的东西呢?我不知道。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邻居的小哥哥捉回来一只小刺猥,我非常喜欢,小哥哥却悄悄将它放掉了。我伤心了很久。我想,那小刺猥原也该喜欢我的,只是还没来得及。

徒抱遗憾。

我几乎是在爷爷的长衫下长大的。爷爷的长衫里总兜着许多的西瓜籽南瓜籽葵花籽。当我骄傲地领回第一张奖状时,爷爷已永远别我而去。

至今还没吃厌的零食便是瓜籽。

十八岁是初恋季节,而我那个季节的树上没有花也没有果,枝头却挂满美丽的忧伤。

雪花很浪漫地舞着,为我铺开二十岁的雪地。有人从这片雪地上走过去,深沉的脚印迷乱了我的视线我的心绪。后来他就在雪地的尽头站定了,站成一棵粗壮的老枣树。燕子衔来他的话:我早就希望能成为风景了

我仰起头,用嘴去接雪花,同时有一个很大的野心,去吃掉那棵自成风景的老枣树。

而我没能够。却兀自变成一只小鸟, 一本正经地理着羽翅,准备飞向那老树的美丽的风景中。

雪都化了,化成水结成了冰。冰又化了,化成水变成雨。雨到天上玩玩跑到地上闹闹春天就来了。堤上有好多好多蒲公英撑起金黄的祝福。虾儿架着眼睛寻找已丢了若干年也寻找若干年至今还未找到的东西。

老师的称呼依然伴了春风向我喊来。春天更美妙更纯净更温暖了。

你今天迟到了是吗?我抓住一只小手却象抓住一只雏鸡。

是的,老师,再不迟到了。

我感谢幼儿的坦诚。同时握了更多本未迟到的孩子的手。

你把水倒进她脖子里,衣服都湿了,会感冒的。

感冒不了,老师,我倒的是热水。

让人捧腹的天真让人捧腹的逻辑!

我嫉妒我的学生们。我的童年只有失去的小刺猥和爷爷大衫衣襟里的瓜籽儿,贫穷得连个故事也没有。我嫉妒我的学生却复活了我一颗无暇的童心,同时给了我真诚的爱。如宇宙,拥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神秘;如早晨,拥有晨曦、露珠和大地的梦。

我常想,我的事业是美的,我的爱情是甜的,为何老有种若有所失的空落呢?或许是总想把它们粉笔一般抓在手里,得到一些更实在一些的感受吧!

不该遗失的东西遗失在行程的那端,那端是我起飞的地方,那个地方没让我折翅。总是这样,走着走着。蓦然回首,才发现脚印下踩着好些不该遗失的东西。

我的小刺猥,我的爷爷衣襟里的瓜籽儿。我的伤感的初恋。我的讲台及讲台下清纯的目光。

与我的老枣树相依偎时,总是忍不住在想,又有什么不该遗失的东西正在失去或即将失去呢?

猜你喜欢

  • 米特·罗姆尼不怕失败

    米特·罗姆尼今天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身材结实硬朗、头发乌黑整洁、相貌无可挑剔的总统候选人。但是在克兰中学,他却是一个典型的笨拙、瘦高的青春期男孩。罗姆尼中学时期的朋友吉姆·贝利回忆说,罗姆尼在一班同学中并不是精英里的精英不是表现最好的,也不是

  • 奥巴马在哈弗的生活

    本科毕业后,奥巴马曾就职于高薪的华尔街咨询公司,俨然成了标准意义上的精英。然而,一种内在的使命感让他放弃了这条人生道路,决定到芝加哥最贫困的黑人社区服务。1985年,一个民权组织雇用奥巴马为社区组织者,年薪只有1.3万美元。没想到他在这个职

  • 奥巴马成长经历

    在奥巴马奋起反抗心中的自卑感和堕落冲动前,他经历过一段“街头混混”生涯。奥巴马对自己这段不光彩的经历毫不讳言。他曾经回忆说,“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是个瘾君子。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青年时代的他抽大麻,也用

  • 奥巴马的出生

    奥巴马是个黑白混血儿。在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他写道:“我的父亲与我身边的人完全不同——他的皮肤像沥青一样黑,我的母亲却像牛奶一样白——我对这一点印象深刻。”奥巴马的父亲生于非洲肯尼亚西部尼安萨省一个牧民家庭,属于该国第三大民族卢奥族。后

  • 巴金的故事

    巴金常说自己是“五四的儿子”。《新青年》是他最热爱的刊物。少年巴金曾怀着一颗战栗求助的心写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陈独秀,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写信。最终,他没能等来回信,这是他少年时的一个挫折。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 巴金不知诺贝尔文学奖受邀角逐一事

    曾经巴金受邀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广为流传,据称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团的王海龙从纽约致信作家赵本夫,称该团2007年4月10日起草并通过了致巴金的邀请及致敬信,恳请他接受邀请,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巴金家人近日却告诉记者,巴金及其

  • 巴金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渊源

    1944年5月,巴老携女友萧珊路过贵州前往重庆,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宾馆完婚,一个两人世界的简朴婚礼。逗留期间,他开始着手写《憩园》,六天后他爱人只身前往重庆。随后,巴老犯鼻炎住进了省医外科第三病房,萌发了创作“第四病室”的想法。年末,巴金

  • 诺贝尔文学奖不推荐巴金

    巴金先生生前似乎声誉隆隆,死后备极哀荣,这是人们所见到的一面。实际上,巴金在“党国”意识形态寡头的眼中,他就是一枚棋子,只能按体制的路线走路,一旦表现出个性来,就离“弃之若敝屣”不远了。巴金哪儿得罪了这个有“中国的苏斯洛夫”之称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