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感谢我的胃

感谢我的胃

收录日期:2025-08-07 21:28:12  热度:8℃

不瞒你说,我有个“特异功能”的胃。

话还得从早前说起。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从戎于福建边陲。在一次欢度佳节中,因吃“海鲜”不慎而食物中毒。当时中毒很重,由部队医院及时抢救,住院数十天而后康复归队。我曾为从死神的魔爪中逃生暗自庆幸过。

打那以后,几次食用劣质食品,均被毒菌击中,似乎成了惯例。每每与别人同食,他们大都安然无恙,我却屡败“毒手”之下。轻则胃部疼痛,重则恶心呕吐。后经检验证明,所食之物确有不同程度的霉烂变质。可偏偏就我的胃敏感,难怪人们戏称我的胃是“毒物鉴定仪”。

有了历次教训,每每饮食都特别小心、谨慎。其经验是酌情少尝,待几分钟后凭感觉、试反应。实践证明此方很灵,凡试用后引起胃部不适的,一律拒用。继而对类似食品拒买,尤其是那些看似外表包装精致、漂亮的食品、饮料等,更是特加注意。

俗话说,上当只有一次,受到伤害者可引起教训。凡经我的胃鉴别出来的劣质食品、饮料,非但自己拒用,还要说服、动员亲朋好友、东邻西舍及同事们拒用。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去当“劣质”牺牲品。

去年,因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好友们先后登门看望,同时带来各种安慰礼品。凭着我的经验,凡经我的“毒物鉴定仪”视为不合格产品,本想一扔了之。却在妻儿们一片“可惜”的叫喊声中,只好暂留。但我严肃地约法三章:既不送人,也不退货。反正早晚归属于垃圾堆,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自己本已受了欺骗、糊弄,决不能以此再去欺骗、胡弄别人。

所谓敏感的胃,毕竟属于我自己,况且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即便还有部分人的胃和我一样能起鉴定作用,那也为数不多。对于那些制造、贩卖劣质食品的人来说,有关部门的把关、监督仍显微不足道。更可怜还有那些挡不住价廉诱惑的“上帝”们。食用后一时“敏感”不出来,直至中毒深重、卧床不起、付出高倍医疗代价、见效甚微的关头,即使有了迟到的敏感,也已是后悔不已了。想到此,决不是多余的担忧。

话再说回来,我的食物中毒事件,促我坏事变好事,使我可爱的胃具有了“特异功能”。对劣质食品、饮料能以做到把关、鉴定,自感实在是种长项和福分。感谢我胃的同时,但愿我的所有感官都有“特异功能”,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对一切假的事物均能鉴别,那才是我的梦寐以求。当然,更但愿天下“上帝”们都有一个敏感的胃及时鉴定食品的真假、优劣、好坏,以免对个人、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使那些劣质食品、饮料等无路可销、无孔可入、自行霉烂在厂家的仓库或销售的商店,让那些昧着良心的不法商贩们,一块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天使

    天使之所以会飞,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看的很轻。题记我只能说,这是我第一次踏入被世人称作精神病院的地方。她慢慢睁开双眼,并没有什么强光。苍白的天花板已有些许泛黄,熟悉的墙壁上,白漆涂了一层又一层。门旁站着一个男人,他竟然来了,我,我一定要,说着,

  • 放下过去,让心归零

    一段路,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希望,那就改变方向;一件事,想了很久,依然纠结于心,那就选择放下;一些人,交了很久,却感觉不到真诚,那就选择离开;一种活法,坚持了很久,依然感觉不到快乐,那就选择改变。放下过去,让心归零。你如果真的很穷,人家骂你

  • 随时清扫自己

    美国作家理查·赖德有一次去非洲探险。为了应对旅途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和不测,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巨大的背包,里面装满了食物、工具、药品、指南针、观星仪……赖德对这个背包十分满意,可他的土著向导看了一眼背包后却问他:“这些东西让你感到快乐吗?”赖德

  • 超越

    一位台湾作家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从台北坐飞机到高雄去,飞机起飞后,他从窗口瞄到有座山很漂亮,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红橙黄绿青蓝紫……他感到奇怪,他在台北住了那么久怎么没看过这座美丽的山呢?于是他便很小声地问旁边的乘客:“对不起!可不可以帮我

  • 弯曲的哲学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景色之谜,许多人不知所以,然而揭开这个谜底,竟是一对夫妇。那是1993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临破裂的边

  • 傻子

    村东头有一户二层楼房好是气派,原来是村中首富李二的房子。李二祖上一直是这个村的村长,李二爹是上一任村长在村里横行霸道,搜刮村民,所以才盖了一个二层楼房。李二有个傻儿子,村里人都说是作恶太多遭报应了,事实.....傻子上初中的时候经常被老师骂

  • 医院奇案(原创微型故事会)

    一隆冬的夜晚,天气格外冷寒。惨白的月光将树枝投影在地面,变成一团团模糊不清的奇形怪状。门房韩老头裹紧身上的棉袄,抬头望了望天空的几颗寒星,大约二更时辰了。韩老头在这家医院干打更巡夜的杂差,已经四十个年头,对医院的七弯八拐,一草一木非常熟悉和

  • 交际中最好的品质

    很多年以前,在京城一条繁华的街上,有一老一少两个补鞋匠,手艺都很出色。不过由于地方有限,两人不得不挤在一个巴掌大的摊位前,一起等待生意的到来。一開始,前去补鞋的人都以为他们是父子俩,心想反正是一家人,让谁挣钱都一样;后来才知道,两人压根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