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秘书长奋斗秘诀:脚踏实地,才能越走越远

秘书长奋斗秘诀:脚踏实地,才能越走越远

收录日期:2025-08-07 20:13:05  热度:9℃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12年3月8日,全球媒体都在报道这样一个消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命中国人林建海为秘书长。之所以特别强调了他的中国国籍,是因为由中国人担任秘书长这样的高级职务,他是第一人,前无古人。

IMF是干什么的?通俗地说,它是世界经济的“救火员”,世界上哪个角落发生经济危机“火情”,哪里就会有“救火员”IMF的出现,向发生经济“火灾”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为全球经济体系出谋划策。IMF对其职员的要求很高,普通职员都需要头顶世界名牌大学博士生的光环,其对高级管理者的要求更是极高。

所以,中国人林建海获得这一高级职位震惊了世界,他是地道的中国人,来自温州乐清磐石古镇,父亲是个裁缝,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真切地发生了。

小小年纪,

求知欲极其旺盛

林建海今天的成功跟他的父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父亲是个裁缝,但却是个爱读书的裁缝。

小时候有一次,林建海去上海,跟爸爸去医院。排队等挂号的时候,林父跟前面的一个人聊天。最后,对方说:“您是教授吧?”林父笑了笑说:“我只是在服装厂工作。”而对方却是真正的复旦大学教授。那一刻,父亲的形象在小建海的心中变得无比高大起来。

林父经常给林建海讲大上海,小建海无比神往,但父亲却告诉他:“要想走出去,改变生活,就只有靠读书。”这句话深深刻在了林建海的心里。

从小,林建海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1958年,六岁的姐姐开始上学,三岁的林建海就成了姐姐的跟屁虫。姐姐用尽各种办法就是赶不走他,一次姐姐生气了,骂道:“你不要进教室了,要是被老师看到,你会挨骂的!”小建海被吓得立刻哭了起来,但抹抹眼泪,他还是跟着姐姐进了教室。机灵的他怕被老师骂,就钻到姐姐课桌下听课,等老师转身面对黑板时,他就再钻出来。

家里人都认为是小孩子图个新鲜,等新鲜感一过就不会跟着姐姐上学了。但一年多后,林建海对上学的兴趣有增无减。于是,舅舅带着他去学校报名,看着这么个“小不点”,老师连忙摆手。舅舅说:“你可以考考他。”结果,老师让他从1数到100,他完成了任务。老师写了一段话让他念,他也流利地朗读下来。就这样,他成了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小学毕业后,林建海到邻近的白象镇上初中,因为路程远,他和姐姐只得住校。因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老师让他当学生干部,但这么个“小不点”很难管住比他大几岁的同学。

一天晚上,林建海回到宿舍时,感觉气氛不对。时间还早,但室友好像都睡了,灯也关着。借着窗外的月光,林建海看到一条若隐若现的绳子,稍有不慎,就会绊倒在地。林建海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解开绳子,到床上睡觉去了。这不仅因为他温和的个性,而且因为他的心已经完全被学习占据,没有空间再顾上其他了。一心一意为实现梦想而努力,这是林建海成功的先决条件。

但到了初二就遇上了“文革”,书念不下去了。学校停课了,林建海也只能在田里劳作。一向认真读书的他干起农活也一样认真,插起秧来又快又齐,就连喂鸭子他都比别人喂的鸭子下蛋多。这段体力劳动的时期,身体累,心更累,因为这样的生活离他到大上海的梦想越来越远。但就是这段生活,也为他到IMF做了个铺垫。到IMF工作后,一次他到菲律宾考察该国经济时,他看见农民在插秧,便脱下鞋子,卷起裤腿下到水田里插起秧来,那娴熟的动作把周围人都看呆了,他们都纳闷:这位国际官员怎么对插秧这么熟悉?

脚踏实地,

从小镇走出国门

1971年,再读书的机会来了,村里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上高中,林建海开心无比。

高中期间,林建海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期望能够走进大学,但这个愿望太遥远了。因为高考没有恢复,他只能等待。高中毕业时,林建海赶上温州乐清地区招聘老师。他的考试成绩优异,却因无后门而落选了。最终,高中母校留他当了一名初中英语老师。

1974年,他终于等到了机会。他被推荐上大学,成为工农兵学员。填志愿时他先后写下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班主任知道后对他说:“你犯了战略性错误。你的优势是英语好、年纪轻,最好报‘外’字头学校,能跟你竞争的人不会多,第一志愿填北京外贸学院,第二志愿可报杭州大学英语系……”林建海照着老师的话做了。

没多久,他接到了杭州大学的面试通知,考题是用英文念几段毛主席语录,他顺利通过了考试。三周后,北京外贸学院的招生老师也来了,他们了解到林建海的英语成绩后,连面试环节都省了,见面只问了一句:“毕业后愿意到遥远的地方工作吗?”他答:“越远越好!”他顺利走入这所隶属外贸部的全国重点高校。

到了大学,从小镇来的他,英语水平比起其他的同学,又没有优势了。于是,他不分白天黑夜,奋起直追,晚上十点熄灯后,他挂上窗帘偷偷学习到深夜。大学时的他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从上学以来,林建海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有人说他考试能力强,有人说他是苦读书,其实他的秘诀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加课后复习,笔记一整理,一门课的要点就提炼出来了,考试时自然水到渠成。可以说,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像车轮载着林建海走向梦想的地方。

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刻,林建海一心想回上海工作,因为那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一天,他正在校园漫步,脑子里仍然想着如何回南方工作,对面遇到骑车经过的徐世伟副院长。徐院长邀他到办公室聊聊。徐院长问:“你知道最近有个出国考试吧?你准备得如何?”他答说:“我不想出国,所以没准备考试,我想回南方工作。”徐院长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眼光要放长远些,我也是南方人,不是在北京工作得很好吗?你年纪轻轻,如果能留学,将来前途无量。你回去想想。若干年后回过头来,你肯定会认为我今天的建议是正确的。”

他听从了徐院长的建议,开始抓紧复习准备参加出国考试。在那次有众多老师参加的考试中,林建海又夺得了第一名!不被眼前的小成果所诱惑,一直向着那更远方前进,这让林建海插上翅膀,飞到了更高的天空。

1981年,他踏上赴美求学之路。就这样一步步,林建海从小镇走到北京,又去了美国。

他先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学习,1983年转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校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和生活费。开学前,导师找他谈话说:“你是我手下第一个中国留学生,表现如何将影响以后是否录取中国留学生,为了树立榜样,你要多上几门课,争取尽快完成学业。”第一学期林建海选读了六门课,吓得一个台湾学友再三叮嘱他:“林兄,六门课太多了,绝对不行。”考虑到功课会越来越忙,他立即开始准备研究论文,被住在一起的两个美国同学当笑话说了好久。他们认为学期刚开始,能玩则先玩一玩,先轻松后紧张是学校生活的惯例,林建海的做法未免太反常。

时间证明了一切,他脚踏实地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完成学业,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拿到了学位。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在该校校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毕业后,林建海当过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授,做过投资银行的部门经理,还兼任过美国跨国公司的顾问。在美国银行界的工作很有刺激性,薪水也非常高,但频繁的应酬事务,在吃喝玩乐上浪费了大量时间,林建海觉得这样的生活离自己当初的理想越来越远。

不停下一直在走,

成功就来了

1989年,IMF向全球招聘20名雇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大型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监督及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帮助成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恢复经济发展,被称为“世界中央银行”。

34岁的林建海试着向这个国际上著名的机构投“敲门砖”。20个职位,1200人报名,应征的都是世界著名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最终,林建海走过独木桥进入IMF。进了IMF,好像刚进高中、大学的时候,林建海又处于没有任何优势的位置上。这里需要英语好、经济专业强的人。这两者,林建海都算胜任,但两者加在一起,要求就变得很高,林建海又一次发现自己的不足。

又是新一轮的奋起直追。刚开始,林建海发现自己在对经济政策和报告的笔头和口语表述上,存在不足,于是,他大量阅读聆听同事的表述。

后来,他又发现自己对某些国家的经济了解得不够全面,于是,他又拿出了林氏奋斗法。那次为了一次印度尼西亚的出差,他不仅把印尼三年来的社会经济资料啃了下来,还把和印尼相似的马来西亚、泰国情况也学习了一遍,进行比较。

有时候,为了使自己的报告更加准确,他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最后还是不确定,他又去请教IMF更有经验的经济学家。

所有这些胜利果实都是需要付出的。自从进入IMF到现在成为秘书长,林建海很少准时下过班。别人五点下班,而林建海几乎是八九点钟才下班,第二天早上,别人九点钟上班,他又在八点之前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就是每天多出的这些时间,让林建海开始一步步领先。

可以看出,林建海在IMF的晋升道路非常顺利而且非常迅速,对于大多数职员来说,通常晋升到某个职位就升不动了。林建海如何突破晋升的瓶颈?除了脚踏实地的工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敢于承担责任。

2002年,他被提拔为处长。一次下属报表数据中犯了个小错误,上级追查下来,林建海说:“我是他们领导,他们犯错责任都在我,请不必追查具体的个人。”上级不松口,连续追问几个礼拜,他都扛着。“我们内部进行了反思,吸取了教训,这时候再说是下属问题,对整个事情进展无益,对下属也极为不利。”他走进上级办公室沟通。

后来,下属感激,工作更努力。上级也因此更尊重他。

IMF总裁拉加德对林建海的评价是,“建海善于在工作人员、管理层和全球成员国之间构筑共识,在基金组织创立以来最具挑战性的时期之一,他的这种才干为执董会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1月,IMF在当地媒体上刊登招聘秘书长公告。林建海也申请报名了。这个时候的林建海已经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职务最高的中国人之一,他是副秘书长。而除了IMF的内部人员外,还有外面的专业人士来竞争,竞争十分激烈。在经过三轮面试,层层淘汰后,林建海接到了总裁拉加德的电话,祝贺他当选。

这一消息在让世界震惊的同时,也传到了国内,亲朋好友纷纷祝贺。所有的人都认为林建海会开大派对庆祝,但他仅仅买了一个蛋糕,开了一瓶香槟在办公室和同事小小庆祝了一下,之后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回忆起自己在IMF工作的20多年,他对记者说:“中国有句古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只是一直在走,一直在走,就像爬楼梯,走着走着就到了。”而其实,他是一直在奋斗,不沉溺于路上那些小小的成就和片刻的温暖,坚定地向着更远方前进,终于站在了那至高处。

猜你喜欢

  • 母亲的针线筐

    母亲喜欢做针线活,已80岁高龄的她无论到哪个子女家居住,都带着针线筐。这两年她视力下降,每次做针线活时总让我们帮她把线纫得长长的,或是多纫些针以备急用。为了让她放下手中的活,我们把她的针线筐藏起来。前些天,我去看母亲,她竟呆呆坐着。我问她哪

  • 那曾被漠视的父爱

    小时候,我最怕父亲,因为父亲那可怕的脾气。那时,父亲在离家很远又很偏僻的地方教书,每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风里来雨里去。虽然父亲每次回家都会给我和哥哥买一些好吃的东西,但我依然不盼望他回家,因为父亲动不动就会大发雷霆,吓得我和哥哥赶忙跑到后院

  • 母亲,跟紧我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为母亲,龙应

  • 世上最强壮的父亲

    我想做一位好父亲。我给我的孩子们做好吃的饭菜,工作到深夜以挣钱支付他们的短信费用,带他们去拍泳装照。但与迪克·霍伊特相比,我所做的一切都算不了什么。迪克还拉着儿子参加越野滑雪,背着儿子登山,甚至还曾经用自行车搭载儿子穿越美国。那么瑞克为他父

  • 爱情就是这么简单

    父亲是一个传统的男人,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坦诚待人、典型的传统女性。在我的记忆中,我理解并定义他们的生活就像呆板的复印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个模式。就这么平凡而简单的生活,却隐藏着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每天清晨,母亲早早地起来就开始

  •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那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

  • 半杯水的幸福

    她一直觉得,幸福就像是一只调皮的小鸟,总在眼前飞,可自己却怎么也抓不住它。像父母,六十岁不到,可帮不了自己,每天摆个小摊,还要早出晚归才能养活自己;像老公,虽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却老实得不行,一点也不懂浪漫;像儿子,天天活蹦乱跳,学习成绩总

  • 孝与顺的故事

    去上海出差,顺便拜访一位多年未见的好朋友,朋友早年背井离乡,来到上海独自创业,现已是一位身家上亿的企业家,家有豪宅两套,名牌轿车3辆。当天,在朋友家闲聊叙旧时,中途有人开门进来,这是一位和颜悦色、满头白发的老妇人,朋友忙介绍说,这是自己的老